在20世纪90时代初的时候,互联网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被广火电脑用户所熟悉和经常使用。
其知名度的骤然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网络浏览器的迅速发展。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软件程序,个人电脑用户通过使用它,就能对eb(万维网)或其他公共网络进行免费浏览。随着网上内容、贸易和通信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增加,网络浏览器对于个人电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为用户不仅要通过浏览器查找、阅读网络相关信息,而且要通过网络浏览器在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搜集、整理所需资料。没有一个好的浏览器查阅网络信息,就如同高度近视眼欣赏天下美景,没有一副合适的眼镜,一切美景都白搭。
当时的网景公司就是一个靠网络浏览器发家的公司。1984年,网景公司开业初期,注册资产仅有400万美元,情况更糟的是,直至1995年8月,在华尔街上市之前,网景公司尚未赚过一分钱。但令华尔街惊奇的是,网景的股票准备好上市,还没开盘,就已经从每股21美元炒到了78美元,几个月后,一度冲破100美元的大关。开市第一天,网景公司便筹集到20亿美金,500万股票销售一空。23岁的“神奇小子”安德森与他的伙伴成了第一批靠网络发家致富的亿万富翁。不久后,网景公司的资产价值已超过50亿美元。
网景在没有一分钱赢利的情况下,顷刻之间聚敛数十亿资产,完全靠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基于对网络未来的信心或是说对网络经济的一种狂热。一时间,安德森成了世界级的“超级巨星”。
人们通过他的浏览软件,饶有兴趣地沉浸和漫游在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随心所欲的传递,使用快捷的电子邮件通信,展开远程多边专题讨论和范围广泛的资料检索……一切的一切,使人们眼界大开,仿佛世界天地人间尽在一张网页当中。
与此同时,网景也吸引了全球2万家开发商在其开放的平台上开发各种与之相适用的应用软件。全世界的软件经销商与股票投机商们,无不觊觎这块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淘金宝地”。
在不到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网景公司就在29个国家设立了40多个国际分支机构。
伴随着网景公司在电脑市场的迅速崛起,大批公司试图借助互联网缔造新的商机,抢夺微软公司的“寡头”市场,严重威胁了微软在电脑界的地位。无论是网络电脑,还是新一代操作系统软件的挑战,都使微软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此之前,比尔·盖茨对网络的普及并非无动于衷,只是没想到它会发展得如此之快。负责开发微软公司浏览器软件的负责人史蒂文向盖茨提议,微软应像网景一样免费向社会提供一些网页浏览器软件,以站稳市场,盖茨却笑他像个“共产主义者”。
而与此同时,许多落后于微软的网络公司却“噌噌噌”地跑到前面去了。这种结果反映到股市上,微软的股票不知不觉间下跌了8.1%,而在华尔街上_市的互联网相关软件开发商的股票却节节上升,上升势头不可阻挡。
很长时间以来,把别人搞得心神不宁的总是比尔·盖茨,他从来都是挑衅者,而现在轮到比尔·盖茨来坐立不安了。于是,他想出巨资控股收购或全资买断网景公司,以降服对手使之变成自己征服市场的“急先锋”。安德森亳不犹豫地就断然拒绝了比尔-盖茨,这位新一代的“电脑金童”雄心勃勃,决心按自己的意图,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安德森的举动惹恼了盖茨。为了打败网景,赢得网络战争,比尔·盖茨亲自督军,组成一支有2000名员工的庞大的开发队伍,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绞尽脑汁,研究如何抢得网景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将微软的“视窗95”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转化成为互联网上的标准平台。微软所推出的互联网络计划,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实力之强,确实让网景公司及其他公司望尘莫及。
1996年,微软将14亿美元研究开发资金和数千名软件开发人员全部转移到对网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并很快取得成果:1996年8月13日,微软推出IEXPlorer3.O,它与竞争对手网景公司的王牌浏览器Navigator相比毫不逊色,价格却低得多——用户可以免费从微软官方网上下载。推出后第一周,这一浏览软件的下载统计就已突破100万次。这是微软挤对对手的一贯手法,因为它财大气粗,能免费奉赠,别的公司却舍不得。随后,网景的股价立刻大幅缩水,降到一半多,而微软的股价则再创历史新高,突破120美元。
1997年初,EXPlorer4.0再次出台,它与“视窗95”操作系统紧密集成,使电脑与互联网结合得天衣无缝。盖茨吹嘘它是“最好的PC,最好的Web”。
1997年,微软又毫不犹豫地投资20亿美元进行互联网研究开发,这一数目是网景公司年收入的6倍。这就是比尔·盖茨,当他认为什么事值得做时,就会不遗余力、不顾一切地去做。他的对手们又一次为他这种作风感到恐惧和战栗。
与100年前相比,现代企业的规模大得令人咋舌。新企业要靠企业自我积累而进人世界500强几乎是不可能的。强大的企业在商战中就能占据优势。所以,所有具有优异业绩的公司,如通用电器、美孚石油、可口可乐、英特尔公司等一系列大公司都在竭力扩大自己的规模。
除了网景公司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微软,它就是赫赫有名的“蓝色巨人”IBM公司。为打败一直由“蓝色巨人”IBM公司主导的电子商务领域,微软公司迅速与惠普公司联手出击,意欲在未来的电子商务市场上成为主宰。
在这以前,惠普刚刚完成它们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行动,以11.84亿美元收购网上转账市场内最大的一家技术开发公司Verifone。目前市场上,大家使用信用卡付账时,“刷卡机”有60%由Verifone制造。此外,在线联机服务业是电子商业领域很重要的部分,也是比尔·盖茨虎视眈眈的一块大肥肉。
可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微软毕竟是一名“新兵”,他对进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感到恐惧。为稳妥起见,他并没有将主攻方向转入网络,而是加快了收购的步伐。微软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了个人财务软件Quituit软件公司,这使微软公司借助其与金融公司在线联机之利,伺机成为电子商务界巨擘。
为配合电子商务计划,1993年11月,微软公司还宣布与全球著名的信用卡发放机构Visa国际公司做成一笔交易,使在线联机信用卡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微软公司还相继和NBC以及MCI达成合作协议,和NBC的牵手是为了使自己的网络专线获得NBc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从而扩大使用范围和影响。
盖茨还决定,在微软新推出的网络操作系统“视窗NT”系统的后继版本中,可以使用户通过联网来实现NT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这使得基于NT的网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广域网。
比尔·盖茨捷足先登了,利用合作、收购、打压一套“组合拳”,赢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这就是比尔·盖茨,他用鹰一样深邃的目光,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斗志。不管是有利于还是有阻于自己事业的。只要这种事情出现了,在合作不能的情况下,那就收购,收购不行就将对方挤垮。这是比尔·盖茨与众不同的独特思维。
7.调整结构,继续攻城略地
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占有市场,就意味着成功;没有占领强大市场的欲望,一个企业就失去竞争的动力。比尔·盖茨非常善于在市场问题上动脑筋,他不仅想到了,而且也做到了。
在PC操作系统领域大获全胜后,微软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目前微软的赢利构成主要来自windows、企业解决方案、移动和嵌入式设备、家庭娱乐设备等。从软件领域到通信领域,从互联网公司到信息安全公司,从个人消费产品到企业级平台产品,有许许多多的公司都在以警惕的目光关注着微软。而在IT产业繁荣发展的机遇里,微软挑选出的方向包括哪些,而它又能有几成胜算把握呢?
OffidowsXP、ExgeServer、WindowsSmallBusinessServer、MSN、WindowsCE以及一些用于中小型客户市场的新企业解决方案等,是微软2004年公布的产品和服务。PC市场的增长、服务器都由Unix向其他系统的迁徙、在线搜索、服务和广告逐步增量以及数字娱乐产业的大发展等,让微软的这七个主打部门都欣欣向荣,这使2005年微软的总收入达到367.5亿美元,并比上年有14%的增长。
“微软的结构调整很明显是把重点放在微软平台战略的发展上,这也是微软最主要的和最长期的努力方向,将是其保持成功的主因。”Carmer公司研究总监,公司副总裁Dionwiggins说,根据美国联邦法院的反托挖斯建议,微软不能提供孤立其他公司的操作系统。于是,它把注意力转向将操作系统与工具、基础设施、或是MSN这样的软件结合起来,而把握住平台和生态系统建设将是微软保持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微软总部发言人表示,微软定下的目标市场包括消费用户、信息工作者即Office用户和服务器端用户,微软必然将在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寻求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收益。鲍尔默则更加明确地表示:微软将执行基于软件的服务战略。此言等于吹响了微软攻城略地的新号角。
微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有一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平台,随着技术和产业环境的迅速发展,微软很想把它在PC时代操作系统领域的胜利向企业级市场和移动市场转移,所以微软那只看不见的“手”早已伸展到自己的平台辐射下的很多领域。而由于微软平台的垄断性质,它的每次扩张都会在整个IT界掀起不小的震**。
首先来看看商业解决方案市场。2001年和2002年,微软在欧洲和美国快速收购了两家ERP厂商,成为ERP市场的一位重量级成员。2005年年初,微软中国商务管理斛决方案事业部正式成立,将开拓中国ERP市场。针对微软的这次举动,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微软要将在后台操作系统上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前台的企业软件上,大规模、低成本地去卖ERP,对其他厂商来说无疑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而在“微软商业框架(MBF)”之下,ISV和OEM厂商未来恐怕只能成为受其摆布的“下游”厂商。但从目前情况来说,平台的企业管理软件影响仍然有限。
其次再来瞧瞧在平台服务领域。为了与其在数据库领域的两个最大竞争对手摊牌,微软于2005年11月发布了名为“SQL服务器2005”的数据库计划,以其更好地进军甲骨文和IBM的商业领地。这一计划的目的在于使微软在为大企业设计的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服务器领域中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微软依靠更便宜的价格,SQL服务器目前在中小企业中颇受欢迎。而在信息安全市场上,2003年,微软就收购了罗马尼亚著名杀毒软件开发商GeCADSoftwareSRL,2005年2月份还收购了SybariSoftware。2005年12月,微软则宣称推出针对企业的名为“微软客户保护”安全软件的测试版本。与此同时,还推出针对个人用户的杀毒软件WindowsOneCareLive的测试版本。此举立即引发了诸多安全信息领域厂商的高度关注。美国的反垄断律师指出,微软进军安全软件行业是利用其windows操作系统优势,进一步向相近领域拓展的又一次尝试。从业界的反应程度来看,微软此举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基于微软的竞争策略的转变,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就是以点带线最终扩到面。微软大力推进.这个基础架构平台之上的WirIdows产品的应用,以此拓展和稳定自己的领地,为将来的丰收做着准备。过去,凭借着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微软垄断着桌面办公领域;而现在,微软的企业客户群也将遍布全世界,微软的持续扩张将为自身带来更丰厚的成果,而盖茨肯定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却有可能给其他一些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垄断与竞争,是市场经济相伴相生的一对双胞胎,但也是一对冤家。一般而言,垄断排斥竞争,竞争又是对垄断的否定,但两者又很难界定。人们一般认为垄断是市场中的撒旦,会给经济运行过程投下停滞和腐朽的阴影。但是,垄断有时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垄断往往就是竞争的产物。
长久以来,微软都被业界斥责有垄断的意图,它占据的平台优势实在也给其“垄断”带来了极大的可能。与IBM开放性强、和谁都合作的作风相比,微软却在一直固执地死守操作系统源代码不开放,而操作系统垄断则影响了很多厂商的利益。这无疑激发了无数厂商的怒气。.和J2EE是两个对立的基础架构平台,也是一对老冤家,“Java之父”詹姆斯·戈士林就曾直截了当的指责微软“太过商业”,他表示,商业上有两个逻辑:一种是做个小馅饼,自己吃掉大部分;一种是将饼做大,自己只吃一小部分。后者会更有前途,但微软却总是企图垄断与左右市场。盖茨的愿望就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使用微软的软件,垄断与扩张是必然的手段。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在战略变换上,《孙子兵法》强凋要根据形势,灵活变动。商战言利,商人逐利,以利为导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切忌见好就收,独守一隅。
企业经营在不断扩大之后,那种从一而终的经营思路就完全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不断转换战略的重点,跟踪经济的热点,就成为企业家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