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精髓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就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是以观神识人。一个人的神,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其内存心智所决定的。
从上往下看,会把人看矮了;从下往上看,会把人看高了;从近往远看,会把人看小了;从门缝往外看,会把人看扁了。只要没看透人之“精”,人之“神”就会犹如“盲人摸象”,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结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恐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认识到其“精”,其“神”,其内在本质。
观察一个人的“神”,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直。“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是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这里谈及的“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一样,它发自于人的心性品质,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即曾国藩所说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如果一个人的“神”平和端庄,“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对上级忠心耿耿,不会肆意叛之,也不会因周遭事物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节操和信仰,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意志很坚定。
如果一个人的“神”侵邪褊狭,“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这是大盗大贼一类的人。
精神贯穿在一个人生活的始终,是生命力的表征。生命力强旺,精、气、神、血就充足丰沛,脉相也沉稳有力。如果血枯气散,精神恍惚,就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损之象。“大伤元气”就是精、气、神、血受损伤。
但精、气、神三者却是看不见的。质藏于形内,又决定形的神韵风姿。中医理论认为:形有助于养血,血有助于养气,气有助于养神。如果形体完备无损,血液就能够流通(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血液流通无阻,气就能顺畅:气一顺畅,神就明清爽朗。因此说,形能养气,气能安神。气不沉稳,思想就浮躁,就不能静下心来,在这种状态下,人去办事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精、气、神、血的稳定性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如果四者长时间浮躁不定,精力不能集中,做事效率低,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事业兴衰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命运的通达骞滞不言自明。
反之,精、气、神、血四者旺足,生命状态奇佳,精力高度集中处于亢奋状态,可以激发体内潜能超水平发挥,平常有五分能力,突然间会暴涨至七八分,事业自然会顺利发达。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关键时刻会考出高分,精神亢奋的运动员会做出惊人神技,原因就在于此。精神足与不足影响到才能发挥,从而决定事业和命运。
精神状态良好,能调节激发体内潜能,灵感与超水平发挥就有实现的可能。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以解释精神与一个人事业、命运好坏的关系,谨聊备一说,供参考。
气沉不下来,就做不好事情。“神”与“精神”还不是一码子事。神是一个人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综合体现,是有质无形的东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人们展示到它的实体,却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经由各种磨炼,神会发生变化,智慧、阅历、才能和信心增长了,神也会更加明清精湛,丰厚纯熟。
因此,从外表上察人,主要察精神状态。
神的表现为洒然而清,或者为凝然而重,这都是好的,皆来自于心内的清明厚重,形与质的关系就是由神知心的理论根据。内心清明厚重,决定着他思维敏捷,大脑清醒,判断正确,以这样的条件去领导他人和处理问题,自然凯旋而回。神清,是内心聪明智慧的表现,如果一清到底,光明而彻,这样人的命运、事业也就是好的。如果神浑浊不明,内心的聪明智慧也没有多少,或许可以制造一点无聊的笑料,却不足以当用,这样的人就不足为论了。
神不足的表现是,似醉非醉,头脑浑浊不清;不愁似愁,经常忧心凄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惊醒;不哭似哭,经常哭丧着脸。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昏乱不定,容仪浊杂不清,精神恍惚的神情状态就像出现重大失误,凄惨悲壮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带着恐怖感。言语瑟缩寒滞,闪烁隐藏不定,卑躬自怜,有如女子遭人凌辱。面色初时花艳,继而暗淡无光,语言初时迅捷,继而吞吐木讷。这样的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其事功前程自然可以预见。
熟知了神有余与神不足的区别,就很容易判断一个人的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强弱。前面所列举的各种表现犹如病状,由病状来判断病情,再佐以验血、照光等手段,病情就十拿九稳。由神察人心性才能也大抵如此。
一个人的“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里,因此,我们可以从眼睛观察出一个人真正的心性。
举例来说,20年前演戏的坏人就是一副典型的坏胚子模样一出场马上惹人嫌;好人则一脸无辜,纯真无邪,根本用不着介绍。一些制作用心的电影加上演员的精湛演技,不用刻意化装,一个人的好坏善恶从眼神中就表露无遗。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到,美国“天才老爹”这部影片之所以会成功,实在是老爹——比尔·寇斯比戏演得好,从眼神就可看出他是一位慈父、好友、好医生、好丈夫。
一些恐怖片中,若剧中人物心性邪恶,从眼神中也感觉得出来。所以要想演员的演技如果希望能够像什么,就必须透过眼神,表现出其扮演角色的意念与行为。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经常对他人表示关怀,付出爱心,以善意对人或事,在长期的培养之下,自然就会流露出关爱的眼神。如果一天到晚存心算计他人,嫉妒怨恨,眼神必会常露凶光,令人害怕。
一个人最容易被他人看穿的也是流露出的眼神,在心理学中讲的心灵透视,就是常常从眼神里探究出一个人的心性、成就高低等。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长得细长,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深邃,有光彩,即所谓“黑光如漆,照晖明朗,瞳子端定,光彩射人”,则反映出这个人比较聪明,有智慧,因为眼睛透出了一股灵气。反之,如果一个人两眼浅短,眼神浑浊呆滞样,表明其人无才,反应比较愚钝。眼球转动较快的人,反应较快,反之则相反。眼睛最忌“四露”,即露光、露神、露威、露煞。所以眼神是透视人的品格和个性以及聪明才智特别注意的部分。例如从大商家或高层政治人物的眼神中,可以看到自信、肯定及权威,他们的眼神与普通人的眼神一定有所差异。这些,上述这点笔墨难以形容,希望读者多把握机会,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多体验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奥妙。
孟子曾有过对眼睛的论述,他说:“胸中正则眸子明焉,胸中正则眸子暗焉。眸子不能掩其恶也,善恶在目中偏。善者正视,眼清、睛定;恶则斜视、不定、神浊”。因此古人把眼睛称为“检察官”。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眼睛不能掩盖心里的邪恶念头:心胸纯正,眼神就清澈、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昏暗,有邪光。可见,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分辨—个人的品质高低,心术正邪。
具体来说,观眼识人心包括下列内容:
(1)眼睛闪闪发光,表明对方精神焕发,是个有精力的人,对会谈很感兴趣;
(2)目光飘忽不定,表示他是个三心二意或拿不定主意抑或紧张不安的人;
(3)目光炯然,表明他是个有胆识的正直的人;
(4)目光呆滞黯然,说明他是个没有斗志而索然无味的人;
(5)目光忽明忽暗,说明他是个工以心计的人,已听得不耐烦了;
(6)主动与人进行视线交换的人,说明他的心胸坦率;
(7)不敢正视或回避别人的视线,表明此人是个内心紧张不安或言不由衷、有所隐藏的人。
看透人心要观察人的表情
表情是对人的心理活动最表面、最直接的反映。中国传统的人相学以脸形、相貌等占测一个人的性格与命运,是有失偏颇的,但如果凭面部表情来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大致上是有相当的准确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