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关于快乐教育,它的本质、目的就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它不是一个方法问题,只有经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才能达大到这一目的。他尤其强调快乐教育要营造4个环境: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严格管理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家长社会配合。
可能许多家长会有一种偏见,觉得我们搞快乐学习就是让孩子放开了玩,怎么开心怎么来,完全像是哄孩子做游戏,和传统教育中的刻苦努力、拼搏上进是水火不容的,其实不是。快乐教育中“快乐”与平常提倡的“刻苦”并不矛盾。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因素,一味“死教”,那是一种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强迫学生学习,他们是被动的,会感到痛苦,而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快乐学习并不是创造了一种新方法,实质是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要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是有旺盛的求知欲的。家长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个性习惯、认知思维方式等方面人手,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要求学习,这样,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改观。因为强迫学习只是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外部刺激,而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时,这种外部刺激是非常容易失效的。只有通过快乐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种内部动机才能持久地激励学生刻苦努力}也学习。如果教育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可见,快乐教育不仅能诱发和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只有孩子看到了学习的光明前景,看到了未来的成功,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是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求知的必然要求。
习惯41
培养孩子用性格决定自信心的好习惯
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自信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自卑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实践予以改塑。
性格,到底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影响?许多家长并不太注意,总觉得孩子还小,性格好坏,无碍大局,及至孩子渐渐长大,不良性格已经形成,又觉得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了。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孩子的性格品质和智力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少年大学生几乎都具有自信、坚强、乐观、百折不挠的性格。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对少年班学生作过心理测试。测试题目中有…条:“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认为这一条符合或比较符合自己性格的占76.2%,可见强烈进取、持之以恒是少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和他的学生柯克斯博士曾对1450~1850年400年间出现的301位伟大人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青少年对代,都具有坚强自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自信向上的性格特征。
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优良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塑。
不过,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一用就灵”的办法。但有几条原则可供家长们塑造孩子性格时参考。
1.家长和孩子要确立改塑性格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自卑性格,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改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确立起建立自信向上性格的信心。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自卑的性格。
有个女学生叫张雪莹,长得很漂亮,又弹得一手好琵笆,15岁那年从外校转到市二中。刚转学那阵子,行动极为孤僻,班上组织到郊区劳动也不愿去,同学们说她太娇气,不理她,这使她更孤僻悲观。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一起找她谈心,才明白,她刚转学时有两次课堂提问没答对,产生了自卑感;又由于患有夜尿症,怕出去劳动时和同学住在一起,被人发现自己尿床,所以不愿去农村劳动。
班主任知道情况,不仅替她保密,而且一边督促家长带孩子去就诊,治好了夜尿症;一边在公开场合表扬她是个不怕苦的学生,学琵琶时手指磨破了都不叫痛。终于使这个孤僻、自卑的姑娘成了活泼、自信的好学生。
3.指导孩子从自信性格认同中。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自信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自信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在家庭中,家长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
家长促使孩子化解自卑情绪、不良情感,使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自卑性格的形成。例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散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自信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帮助家长塑造孩子性格方面的书籍,家长们可借鉴参考,但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对待孩子切不可生搬硬套书本上所讲的理论。
习惯42
培养孩子营造自信型家庭环境的好习惯
在家庭中,母亲不仅要当慈母,还要扮演贤妻的角色,与丈夫的关系要融洽、和睦,为孩子要营造一个自信而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极有利于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
在家庭中,母亲不仅是孩子的母亲,也是丈夫的妻子。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母亲的身份而得以进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孩子的眼中,称职的妻子会与合格的妈妈一样有威信,母亲可以通过妻子的角色和与父亲的关系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以达到教育目的。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仅仅做一名好母亲是不够的,还要做一名好妻子。
作为母亲,在扮演妻子的角色时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夫妻关系。诚然,即使是通过幸福的结婚生活而获得了孩子的家庭,一旦夫妻之间缺乏爱情或者感情冷淡时,这种家庭气氛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也会使母亲自身对待孩子的态度发生变化。换言之,母亲会把倾注给丈夫的爱情转向给孩子,而且还会像爱丈夫那样去爱孩子。作为一种补偿,母亲会通过爱孩子去满足对丈夫的爱情的不满。
由于这种爱不是来自父母的自然的爱,必定会出现偏颇.由此就表现出娇惯、保护过度的态度,即溺爱的态度,单亲家庭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特例。
由此可见,当夫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裂痕时,就会对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说,夫妻之间的爱情对创造幸福家庭以及培养出具有情绪安定性格稳定的孩子是最为重要的。
作为母亲,最重要的就是与父亲的关系要融洽、和睦。
在家庭中,孩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就是父母之间发生冲突,如吵架等。
这样孩子会感到恐惧和忧虑——感到恐惧是因为家庭受到了威胁,感到忧虑是因为他实际上是或自认为是家庭不和的原因。无论是否有道理,孩子都会这样想,他们是家庭不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