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70
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在考试中丢分,那么不妨看一下为什么丢分——难道所用到的知识,自己的孩子没有学过吗?不是!既然不是,丢分就只有一个理由——思维不够灵活,不知道怎样用那些学过的知识。令人悲哀的是,孩子们在学习上花了那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多努力,却没有学会主动地、灵活地去思考问题。
黄全愈博士在美国收到了一封厚厚的家信,拆开一看,有一张约两尺见方的宣纸国画,画的是竹子: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竿,布局协调,浓淡有致,且远近成趣。一读信,则大吃一惊——这幅画竟然出自3岁儿子的手!
教育系主任布莱思博士正好进来,看到了那幅画,黄博士开玩笑说:“这是一个著名的教授画的!”只见布莱思眨了眨那双蓝蓝的眼睛,点点头沉吟道:“不错!不错!”当他得知真相,脸色在一瞬间掠过了几个变化:既有被作弄的尴尬,又十分不相信那是3岁儿童的画,同时也对自己鉴赏中国画的水平有点怀疑……
这事让黄全愈震惊,因为把一个3岁儿童的画说成是一个著名教授的画,也有人相信,而且这人是一个美国大学的教育系主任!
这有两个可能:第一是该美国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太低。这个“可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连黄博士自己也没想到是儿子的画!第二是儿子的绘画技巧实在太好,以致达到“乱真”的地步。
然而,当他儿子到美国后,却不愿意学画画了。因为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只出一个题目,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有站着面的,有跪着画的,也有趴着画的。他们笔下所绘,更是不敢恭维: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连这么破的画都能受表扬,孩子画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没劲!真没劲!
于是,父子俩一致决定退班,这简直是误人子弟,简直是“放羊”!
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样板来要求自己。
黄全愈开始仔细观察儿子,发现不管给他什么画,他几乎都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或者说“拷贝”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要他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难了。
因为原有的训练模式是:黑板一学生的眼睛一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他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所以,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找到心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面对难题找出答案,也是这样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应变能力,没有好成绩。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鼓励孩子多提思路
从小带孩子做题的时候,就应该不过于重视答案,而着重于启发孩子,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能让孩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2.对作文题目多列提纲
为了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可以要求孩子对每个题目,列出3到5份提纲。这样,孩子就能更积极地思考,并且临考时,可以从几份腹稿中,选出最好的。
3.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
当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长应当立即鼓励,说“了不起”。鼓励孩子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而批评则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萎缩。
4.家中设立“创意奖”
可以在家里设立创意奖,当孩子在学习上想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或者有了什么别的独创性想法,就应该予以奖励。只要家长有如此的态度,孩子的发散思维就能受到极大鼓励。
5.和孩子做思维比赛
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想的歪点子多。这种趣味性的练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思维活跃性,并让他渐渐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在难题面前永不言败。
6.把“脑筋急转弯”作为娱乐
休息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本《脑筋急转弯》,相互出题目考,谁输了就打一下巴掌或刮一下鼻子。这种游戏能直接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并且其中的乐趣能很快驱散学习的烦恼,是十分好的休息方式。
习惯71
培养孩子善于做阶段性总结的好习惯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哪里掌握得比较充分,哪里还有不足。如果连自己的缺点和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复习?你又怎么面对考试?你的不足不是试卷上老师打的叉,而是头脑里知识的空白。
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一两道难题。大家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题目本身并没有超出所学的范围,那就说明了一件事:大家都有问题,不善于思考,他们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进一步分析,难题为什么难?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大多数时候,只要综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之所以大家都找不到,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大家对已有知识的掌握都不够牢固,不知道怎样使用头脑中的知识,这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
如何把死的知识变活?办法有很多种,你甚至可以从头到尾再学一遍。但要说效率最高的办法,还是做阶段性的总结。也就是说,每学一段,都应该对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要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弱点和不足。这是大家的问题,谁能解决它,在和大家的竞争中,谁就会更有优势。
那么,怎么样总结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识量那么大,旧的还没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经来了,跟老师的进度似乎总也跟不上,总有差距,学得越多,漏洞就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学校的集体教学要顾及大家,带着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个人的需要。因此,善于总结的学生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和学校、作业和考试,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这样,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终盯在自己身上,看我有什么差距,我有什么问题,我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一定要记住,只知道听课,不知道自学不知道总结的学生,永远不会成为好学生。
黄全愈博士的儿子碰到过一份作业,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介绍祖国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爸爸:“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爸爸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他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看着儿子那专心致志的样子,父亲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如何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