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琅琊王氏:起源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鼎盛于魏晋。素有“华夏首望”之称。
[7]陈留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是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8]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9]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10]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年)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11]“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隋书·帝纪·卷一》
[12]“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隋书·帝纪·卷一》
[13]“宣帝始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殡,曾无戚容,扪其杖痕,大骂曰:‘死晚矣!’阅视高祖宫人,逼为**欲。”《资治通鉴·陈纪七》
[14]郑译(540年—591年),字正义,是中国北朝、隋朝官员。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太常郑琼之孙,司空郑道邕之子。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北周时担任内史下大夫,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和刘昉矫诏使杨坚辅政。郑译历任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建立隋朝,他担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参议定乐,为《乐府声调》。开皇十一年(591年),因病死于岐州刺史任上。
[15]宾天:委婉语,特指帝王之死。
[16]“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资治通鉴·陈纪八》
[17]相州,古代州名。北魏置,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位于河南北部安阳市一带和河北省临漳县。
[18]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叫兜鍪。
[19]奉车都尉:皇帝的贴身武官。
[20]曾经有人夸他赛过当年的关羽和张飞:及将战,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陈书·萧摩诃传》
[21]七级浮图:亦作“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浮图,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据《资治通鉴·陈长城公祯明元年》载:“(帝)建康造大皇寺,起七级浮图;未毕,火从中起而焚之。”
[22]南徐州:即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改长江以北为南兖州,长江以南为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镇江)。
[23]钟山:南京紫金山。
[24]新林:南京的西南方向。
[25]石头城:南京清凉山。
[26]炀: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27]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分别是: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临安(今杭州)为行都,建立南宋。其中,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但在文学应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