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身后
李陵去世了,然而李陵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跟李陵有关的故事层出不穷,有真有假,半明半昧,不管是否真实,有很多人在李陵百年之后,依然把个人命运乃至身家性命,都牵扯到历史糊涂账中去了。
1。北魏拓跋氏
李陵去世八十年后,王莽篡汉。刘秀起兵,建立东汉。
刘秀中兴二百年后,曹魏篡汉。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投降曹魏,自此汉室苗裔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
又过了三十多年,公元316年,匈奴人刘渊灭亡西晋。冒认“大汉之甥”(《晋书·刘元海载记》),不仅恢复汉室称号,还遥尊蜀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五胡乱华[15]固然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一次大冲击、大毁灭。然而,不可否认的进步意义是:从刘渊开始,各种各样的冒认祖先,开始在五胡中蔓延,匈奴、鲜卑、羯、氐、羌,几乎个个都能够在中国典籍中给自己找到华夏正宗。
正如公元800年12月25日,如日中天的日耳曼蛮族政权查理曼大帝在罗马教廷受洗一样。五胡建立的中原政权,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查找入主中原的基因上的合理性,本身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敬畏和认同。中华文化由一种文明,顺理成章地转变为一种信仰。正如古人所说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唐·韩愈·《原道》)
换句话讲,从五胡乱华开始,华夷之辨,由大汉时的血统论,变成了后来的文化论。五胡乱华,包含了民族的大清洗、大杀戮,当然,也包含了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
刘渊冒认祖先之后,最有名的认祖事件是拓跋北魏。
这件事的缘起,是崔浩修国史。
崔浩,北魏时期的著名汉族政治家,曾辅佐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任皇帝。崔浩出身于北魏山东士族豪门之家,本人又长相英俊标致。典型的高富帅出身,给了崔浩良好的教育背景,精通道学、易学、史学、文学。
崔浩的政治军事才能自然不在话下,然而皇帝太武拓跋焘更加看重崔浩的文字功底。于是公元439年,皇帝命令由崔浩来修国史。
崔浩经过对资料的审核,以及对早期北魏历史的发掘,他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鲜卑早期历史。他揭示的其中一项内容是,鲜卑拓跋氏[16]实际上是李陵的后人。这个研究成果,可谓石破天惊。然而,这个结论却触怒鲜卑贵族。鲜卑贵族不断告状,要求皇帝采取措施,制止崔浩的行为。
崔浩最终被灭族。
然而,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在于,欲盖弥彰。
之后的若干年里,鲜卑拓跋不断进行自我汉化。若干年后,鲜卑融入汉族。
鲜卑拓跋大部分人改姓元,还有一部分人,改姓李陵的李。
某些历史就是一本大八卦。
2。吉尔吉斯
同司马迁对弘农杨氏的影响力一样,李广家族对于陇西李氏[17]的影响力,让后世李氏子孙,不断地认祖归宗。
最有名当属大唐,从李渊到李世民,追溯自己祖先历史的时候,都宣称自己是陇西李氏后人,是飞将军李广的直系子孙。这种说法,在李唐一朝是得到认可的。并且,有官方的记载,将李家的族谱由李渊到李虎,由李虎到李暠(hào),李暠到李广,李广又上溯到了李信,乃至于老子李耳。
也正因如此,最终这种说法的采用,导致了一场认亲事件。
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记载,一支来自俄罗斯叶尼塞河的黠(xiá)戛斯部落,在其俟利发[18]带领下,千里迢迢来到大唐认亲。该部落自称李陵后人,且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那么推理知道,黠戛斯同李唐皇帝同为李广后裔。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当时李陵也恰好被分封在坚昆地区,而坚昆又恰好是黠戛斯的古称。
同北魏崔浩事件的悲剧收场相比,这件事情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