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之李陵
作为李广的后人,李陵是自带主角光环的那种狠角色。
因为是名人之后,相信在李陵的成长过程中,他应该是受到了多于常人的外界关注。平日走在街上,李陵也一定会博得京城少女的高回头率。
像李广和李敢一样,李陵本人在青年时期的业务表现,也无愧于祖父李广。
和祖父一样,李陵很早进入“中央警卫团”—统帅建章宫[9]的羽林军。曾经作为侦察团长,带领八百士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侦察敌情。之后,被任命为骑都尉[10],带领五千荆楚士兵,在酒泉和张掖训练,以防匈奴。
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李陵生命的转折,发生在公元前99年。汉匈再战,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大漠,汉武帝刘彻要求李陵为李广利监护辎重,配合李广利的主力部队。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系列相互关联,但又看起来极其不合理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李陵的悲剧。
第一个不合理的选择,五千步卒出征大漠。
李陵本人要求用自己的五千步卒独立成军,作为偏师,来配合李广利的正面作战。汉武帝刘彻曾经提醒李陵,是没有那么多骑兵来装备给李陵的。然而,李陵却夸下海口,五千步兵也足以横扫匈奴王庭。
用五千士兵横扫匈奴王庭,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二十年前,初出茅庐的霍去病,曾经以八百骑兵横扫漠北,最后一步步成为西汉将星。然而,这个计划,在战术上的问题就太严重了,因为步兵、骑兵的战斗力和机动力相差过于悬殊。古代步兵和骑兵的差距,相当于今天的步兵和装甲兵。
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做如下可能的几个假设:
1。李陵纸上谈兵,不了解同匈奴战斗的残酷。
2。李陵想赌一把运气,用军事冒险为家族争光。
3。汉武帝激将李陵,想让李陵复制霍去病的案例。
说李陵不懂匈奴战法,这个说不通,毕竟在张掖和酒泉,他是能够长期接触到汉匈战争的实践与培训机会的。那么,最大的可能只能是后两者,李陵想赌一把,而汉武帝也想赌一把。
第二个不合理选择,不可取的秋季攻势。
汉武帝要求当时的强弩都尉,官拜伏波将军的路博德断后,接应李陵偏师。然而,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路博德提出自己的见解:秋天,正是匈奴马匹挂秋膘的时候。这个时候出击,倒不如待到来年开春,从酒泉和张掖各出五千兵马,一战必胜。
然而,多疑的汉武帝拒绝了这个合理化的作战方案,反而认为这番言论,是李陵和路博德因畏战情绪而演的一出双簧。如此考虑之下,汉武帝坚持要求李陵即刻出击。
第三个不合理选择,无“地利”千里长途行军。
当李陵别无选择,带着五千步卒匆匆出发的时候,带着一点点勇敢、一点点豪气,当然也带着一点点悲壮、一点点侥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李陵在此次征途中没有遇到匈奴的正规部队,凭借李陵多年驻守前线的作战经验,完全有可能扫**几个匈奴的部落或者偏师。之后,配合李广利的主力部队,一定可以取得声东击西的战术效果。当取得小胜班师的时候,李陵也很可能加官晋爵、光宗耀祖。
但历史不容假设。
李陵从居延[11]出发,五千步卒行军一个月,一路走到了浚稽山(今蒙古国阿尔泰山中部)。我们来大概标示一下李陵的进军路线。(如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