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朝聘制度

西周朝觐制度

西周朝觐制度主要包括朝礼、觐礼两方面内容。西周朝礼、觐礼,在相当一部分文献中笼统称为“朝”,于是,有些学者就认定“知朝觐只一事无二礼”。如果深入考察西周朝礼、觐礼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西周朝礼、觐礼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

(1)从适用对象上看,朝礼适用于诸侯对天子、诸侯对诸侯、诸侯国属臣对诸侯,而觐礼只适用于诸侯对天子。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君臣之间都不能使用,所谓“诸侯不享觐”,即是此意。

(2)从行礼的形式来看,朝礼灵活多样。如周康王即位,众诸侯大臣行朝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君臣每日相见”,简朴,平凡。行觐礼则限于固定的简洁模式,缺少变化。

(3)从行礼的地点上看,朝礼主要在“境内”都城举行,具体地点在宫中,就是诸侯,一般也“在国待来朝君之礼”(也有在庙中行朝礼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为“坛于国外”。觐礼不限于“境内”,在“境外”也可以行礼。“境内”行礼,具体地点在宗庙。

(4)从行礼的目的性看,朝礼并不固定,而觐礼则往往很明确,其中朝贡、述职是必须的。

下面分别就西周朝礼、觐礼实施的范围、方式以及礼仪特点进行一些阐述。

●西周朝礼

1。西周朝礼实施的范围

西周朝礼的实施,涉及的范围较广,上至诸侯朝天子,下至诸侯属臣朝诸侯,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史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诸侯朝天子。《尚书·周书·顾命》两次提到诸侯朝见天子。一次是成王病重“乃同”诸侯。同,按《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殷见曰同”,表明这次朝见非常隆重。后面又点明了朝见者身份以“六卿”为主。不过,“六卿”有“畿内”“畿外”之别,大保奭、芮伯、彤伯、毕公、毛公是畿内诸侯,卫侯是畿外诸侯。“六卿”之外,还有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师氏,在西周金文中能够见到的是为周王出入王命,巡视地方,在锡命礼中作傧右。如:

《小臣传卣铭》:“王在芳京,令师田父殷成周年。”

《师望鼎铭》:“望肇帅井(型)皇考虔夙夜出纳王命。”

虎臣,金文显示他的职能主要有两项:一是捍卫王身作爪牙,为周王之禁卫;二是在必要时奉命出征。实际上这里的虎臣指的是虎臣之长。《伪孔传》说“虎臣,虎贲氏”,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另一次是康王即位后,受众诸侯朝拜:“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这些诸侯的构成,用周康王的话说,亦有“侯、甸、男、卫”之别。

这种情形,让人想到后人追述“成周之会”的盛况。《竹书纪年》云:“(成王)七年,王如东都,诸侯来朝。”《逸周书·王会解》说,成周之会,天子面朝南而立。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依傍天子站在坛上。坛下右边,唐公、虞公面朝南站着,坛下左边,尹公、夏公站在那里,也都面朝南。而内台东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依次是应侯、曹叔及伯舅、中舅等异姓诸侯。再后面依次是比服、要服、荒服的方国诸侯。内台西边面朝东以北为上,依次是伯父、中子等同姓诸侯。从朝见天子所处位置就可以区别诸侯的等级差异。

(2)诸侯朝诸侯。西周诸侯之间相朝制度,《左传》亦有保存。昭公十三年,叔向云:“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杜预注:“凡八聘、四朝、再会,王一巡守,盟于方岳之下。”《国语·鲁语》云:“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韦昭说:“一相朝者,将朝天子,先相朝也。”如果按叔向所述,诸侯之间两年一朝,四年一会,是非常频繁的。就是五年一朝,有那么多的诸侯国,也是很难都顾及的。真正实施这种制度,恐怕不会如此刻板。《左传·成公十二年》还提到:“世之治也,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与叔向“间朝”之语吻合。诸侯在完成天子之事的间隙,就互相朝见,这是符合实际的。

▼《春秋正义》书影

按《周礼》所述,诸侯之间还有“世相朝”礼。《大行人》云:“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凡君即位,大国朝焉,小国聘焉,此皆所以习礼考义,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世相朝”礼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春秋》《左传》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实际上,它是西周旧制的延续,如:

《春秋·文公十二年》:“杞伯来朝。”《左传》云:“杞桓公来朝,始朝公也。”杜预注:“公即位,始来朝。”

《春秋·成公十八年》:“公如晋。”《左传》云:“二月乙酉朔,晋悼公即位于朝……公如晋,朝嗣君也。”

《春秋·襄公三年》:“公如晋。”《左传》:“公如晋,始朝也。”杜注:“公即位而朝。”

杞桓公即位朝鲁与鲁襄公即位朝晋,是在用小国或弱国“屈于大国”的“世相朝”礼,鲁成公朝拜刚刚即位的晋悼公也带有这种倾向。《周礼·秋官司寇·司仪》说“诸侯、诸伯、诸男之相为宾也,各以其礼”,就明显地反映了这种等级差异。

(3)诸侯之卿大夫朝诸侯。有学者认为,《逸周书》的《大匡解》是和《尚书·周书·顾命》一样的周王朝礼之篇。问题是,文王此时尚“奉勤于商”,所以,它所述及的“朝”,就不可能行天子朝礼,应该认定是诸侯卿大夫朝诸侯之君的朝礼。如果是这样,《大匡解》便是反映商代末期属臣对诸侯之君行朝礼的文献材料。

《大匡解》述周文王救助灾荒,其中提到:“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这些“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都是文王属臣。

如果说《大匡解》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左传》的一些记载恰可以证明这种诸侯朝礼的存在。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朝(晋襄公),问秦囚。”“先轸朝”,即先轸朝见晋襄公。《左传·昭公五年》:“楚子朝其大夫……大夫莫对。”“朝其大夫”,即“使其大夫朝”意。《左传·哀公元年》:“(陈)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朝国人”,“使国人朝见自己”之意。这几例中的“朝”,指的是行朝礼,沿袭的是西周的做法。

不论西周朝礼涉及的范围有多宽,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行朝礼的主体仍是天子,即以天子为中心展开朝礼活动,其他情况下的朝礼实施是在天子可控制范围内进行,不得逾越。《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西周朝礼实施的方式

根据对象、目的以及时地等情况的不同,西周天子、诸侯采取了相应的实施朝礼的方式,主要有:

(1)常朝礼。君臣日常相见于宫中朝廷亦用朝礼,这是常朝礼。《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晋悼公在武宫朝见卿大夫,属诸侯常朝礼。天子常朝礼也应存在,《周礼·夏官司马·司士》说“王南向,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西上,卿大夫西面北上”,正反映了天子常朝之位的一般情况。

(2)时会朝礼。依《尚书·周书·顾命》述,周成王病重,康王即位,均属“不虞而至”的大事,诸侯此时相会,对天子行朝礼,就不属定期要求去做的。《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曰:“时见曰会。”时会的特点是不定期会见,“有事而会”,地点可在国外,也可在国内。

按照《周礼》的说法,“时会以发四方之禁”。郑玄认为“禁”指“九伐之法”,这实际上将征讨之事也纳入“时会”礼所要达到的目的中了。征讨诸侯,发布禁令,当然要召集诸侯进行,行朝礼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朝礼,诚如《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殷见曰同。”郑玄注:“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合诸侯以命政焉。”《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殷同以施天下之政。”举行这种朝礼,是在王不巡守的情况下进行的。按《周礼》,西周制度,天子十二年一巡守。没有在第十二年举行巡守活动,四方诸侯就要会聚京师,对天子大行朝礼,这也有可能,但不一定局限于“王不巡守”。行殷同朝礼,肯定是出于天子“施政”的需要。

(4)巡狩朝礼。《诗经·大雅·常武》说周宣王率师伐徐夷。徐夷臣服后,这次行动便成为周王巡狩徐方,“徐方既来,徐方既同。”行的是大朝礼。《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不仅要进行“祭天告至”等宗教活动,还要落实“大明黜陟”等任务,实际上是周天子对诸侯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天子巡守,“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除了行祭祀礼之外,还要行朝礼、觐礼,这成为巡狩活动必须实行的程序。

书友推荐:一屋暗灯两小无猜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签到十年,我成圣了妈妈的欲臀(重生之我的美艳教师妈妈)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娱乐圈之风流帝王交易沦陷人间政道韵母攻略小欢喜之群芳乱欲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仙子的修行·美人篇亮剑:开局拿下鬼子据点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可怜的社畜掌中的美母
书友收藏:美母如烟,全球首富我的美母教师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推母之道蛊真人之邪淫魔尊无限之生化崛起人妻调教系统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美母的信念父债子偿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斗破之淫荡任务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斗罗大陆之极限后宫(无绿改)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熟女记带着美艳医母闯末世掌中的美母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