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说说你知道的西周王朝>西周聘问制度

西周聘问制度(第2页)

(2)誓境假道之仪。①誓于境。至所过之国边境宣誓。②假道。使者命次介向所过国之下大夫借道,并请引导路线。

(3)到达受聘国诸仪。①预习礼仪。将至受聘之国,堆土为坛,设布帷,服朝服,演习聘、享之仪。②谒关人入境。向守关人通报来聘原因,守关人派人引导入境。③展币。检查玉、帛、皮、马等礼物存失情况。④郊劳。受聘国派卿慰劳。⑤致馆、设飧。主国(受聘国)大夫引导宾客到馆舍。宰夫穿朝服设便宴招待。

(4)聘、享之仪。①行聘礼。主国下大夫到馆舍迎接宾客。使者穿皮弁服聘问主国国君。这是行聘问礼的重点。关于聘仪有四方面情况值得注意:其一,举行时间为第二天早晨。其二,举行地点,迎宾于库门。诸侯三门中库门是大门,雉门为中门,庙在中门内。可见,由雉门进入祖庙。行聘礼在祖庙内。其三,服裼袭之衣。在祖庙行礼使者与受聘国君都加穿袭衣,露出裼衣。“裼袭礼”,江永认为:“见裼衣者,谓开衿前上服见裼衣也。”小注:“聘礼不必行于冬,故四时皆有裼袭。不止施于裘,巾衣即裼衣也。”又说:“凡与袭对者皆是袒左袖露裼衣,袭则掩其上服,不袒袖,别无所谓袭也。”是为确说。服裼袭的意义,郑玄说:“礼盛者,以袭为敬,执玉龟之属也。礼不盛者,以裼为敬,受享是也。”其四,辞玉之礼。宾与主相互谦让,三让、三辞,表示尊敬。辞玉之礼,春秋时还保存着,可见《左传·文公十二年》: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平?国无陋矣。”厚贿之。

②行享礼。主宾服露出裼衣,把玉璧和束帛等礼物进献上。受聘国君也有一套接受之仪,《仪礼·聘礼》云:

摈者入告,出许。庭实:皮,则摄之,毛在内;内摄之,入设也。宾入门左,揖让如初。升,致命,张皮。公再拜,受币。士受皮者自后右客;宾出,当之坐摄之。公侧授宰币,皮如入,右首而东。

③聘享夫人。聘夫人用璋,享夫人用琮,其礼仪相同。敖继公认为:“聘享皆致聘君之命也。夫人不可以亲受,君代受之。其受之之礼,则皆与己之所受者同,以夫妻一体也。”

(5)礼宾、私觌之仪。①受聘国君礼宾。主宾请奉束锦以私人名义拜见(私觌),受聘国君则按礼招待主宾。②宾私觌。主宾奉束锦,牵乘马以私人名义拜见受聘国君。私觌,又称私面。《周礼·秋官司寇·司仪》:“及礼,私面,私献,皆再拜稽首,君答拜。”郑玄注:“私面,私觌也,既觌则或有私献者。”③上介、士介私觌。

聘礼允许使臣私觌,觐礼却不许大夫私觌,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它们的区别。《礼记·郊特牲》:“朝觐,大夫之私觌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孔颖达疏曰:“覆明从君而行,不敢行私觌,所以致敬于己君也。此申言上文朝觐大夫私觌非礼之义,非谓大夫执圭而使,不敢私觌也。”凌廷堪认为:“案《觐礼》享后无觌者,诸侯亲见于天子,享时已申其敬,无缘复用私觌也。《聘礼》享后有觌者,享是聘宾致其君之命,至觌时,聘宾始得自申其敬。盖聘宾代君行礼,故享后别有私觌,与觌不同也。”

江永在区别朝觐私觌非礼与聘礼私觌正礼的同时,提到“私觌之币束锦乘马亦是公家之币”的问题。实际上,即使西周存在聘礼私觌正礼,私觌之币避免不了动用公家之币。黄以周认为:“聘礼之私觌,其币出于公家,不失申信,不贰君之义。”这也许是最恰当的解释。

(6)馈饔饩之仪。包括:①受聘国君派卿穿韦弁服馈主宾饔饩五牢。主宾穿皮弁服迎接。韦弁,柔皮制服,穿它表示恭敬。②再向上介、士介馈饔饩。上介三牢,士介一牢。③夫人馈礼。国君夫人派下大夫,穿韦弁服向主宾及上介行馈礼。④主国大夫向宾介行馈礼。

(7)主国君臣飨食宾介之仪。①主国国君为宾介行飨、食、燕之礼。“一食,再飨”,贾疏认为是五等诸侯遣卿大聘之礼,但据《周礼·秋官司寇·掌客》:天子待子男“一飨一食”,卿明显多于君。这是让人疑义的地方。国君有事就委托相应爵位的卿穿上朝服献上酬谢礼物。②主国之卿也为宾举行飨礼、食礼。

(8)使者返国前诸仪。①还圭。主国国君派卿服皮弁服到使臣住的馆舍还圭。所还之圭,即使者行聘礼送致主国国君之圭与送给国君夫人之璋。②拜宾于馆。国君至宾馆拜谢使者。③宾行,主国君臣赠送礼物。又称为赠贿。

(9)使者返国后诸仪。①使者复命。使者返回本国国都近郊,请求回复君命。先行禳祭之礼,然后入朝,在朝堂上陈列礼物,国君慰劳使者。②释币,告祢。使者把礼物放在家大门外,就到祢庙祭告,酬谢随行众人。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完成一次聘问过程需要经历非常琐细的一系列仪式。每一种仪式都具有自身意义,是其他仪式所不能替代的。仪式非常繁杂,但井然有序,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已经构成严密的聘礼系统。聘、享是重点实施的仪节。祭祀、飨食、贽见等仪式,离开了聘礼系统,就会失去聘问意义,只有纳入这个系统中才会充分发挥聘问作用。

3。以“揖让”与“酬报”模式,突出“礼尚往来”意旨

在礼仪结构上,朝礼与觐礼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以天子为中心,突出天子的威严、神圣、凛然不可冒犯,而诸侯一方的行为似乎无关紧要,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所以《礼记·祭义》云:“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礼记·经解》也说:“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按《仪礼·觐礼》郊劳之仪,“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服皮弁服迎于帷门之外,再拜,但使者不答拜。郑玄解释说使者不答拜,是因为他“奉王命尊也”。这就显示了天子的尊贵地位,必须在礼仪形式上得到反映。

聘礼则与此不同。以反映诸侯之间交聘的礼仪为例,往往贯穿“揖让”与“酬报”双向结构模式,似乎模糊了君与臣的界线,以相亲厚为要,充分突出了“礼尚往来”的意旨,这是聘礼在礼仪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比如“揖让”,《仪礼·聘礼》记行聘礼之仪:

公皮弁,迎宾于大门内。大夫纳宾。宾入门左。公再拜,宾辟,不答拜。公揖入,每门每曲揖。及庙门,公揖入,立于中庭。宾立接西塾……宾袭,执圭。摈者入告,出辞玉。纳宾,宾入门左。介皆入门左,北面西上,三揖。至于阶,三让。公升二等。宾升,西楹西,东面。摈者退中庭。宾致命。公左还,北乡。摈者进。公当楣再拜。宾三退,负序。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摈者退,负东塾而立。宾降,介逆出。宾出……

诸侯国君与使者三揖三让,你敬我尊,其交往的平等性显露出来。在此基础上,“酬报”形式也得到充分显示,比如:“玉”,在行聘礼时,贾人取出玉,交给上介,上介再交给主宾(使者),经过多次“揖让”行动之后,好容易才被主国诸侯接受。再行了不少道礼节之后,又由主国诸侯派卿穿皮弁服到使者住的馆舍还玉。仪式很隆重。

聘礼的“还玉”不同于朝礼、觐礼的“还玉”,朝礼、觐礼“还玉”的“合符信”成分重,这就意味着天子高高在上,对诸侯存有戒心,把“还玉”提高到对天子是否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已经成了一种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聘礼“还玉”意义,《礼记·聘义》已经申明:“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敖继公认为“还玉即还挚”,从聘礼来看,以玉为贽,有圭、璧等。完成“执玉”“辞玉”“受玉”“还玉”仪式,就是缔结与确立双方“往来”关系的过程。

不仅玉,就是其他“贽品”也有个“往来”的过程,相酬相报,成为固定模式。比如私觌,主宾奉束锦,牵乘马以臣礼见主国国君,国君做了一番谦让之后,还是接受了礼品。这之后不久,主国国君则派人送礼物给使者(主宾),表示酬谢。这种回报,在主宾将要离开时还要进行。春秋时把它称为赠贿。《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即是如此。

“揖让”与“酬报”,从表面看来是一种聘问常用的外在形式,但其蕴意却是深刻的,它体现了西周贵族交往的基本准则,即有赠有报,有往有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即是精辟的总结。

法国莫斯《赠与论》提出所谓馈赠理论,另有一番见解。莫斯认为:“虽然这馈赠和回赠表面上都是自愿的,严格说,实质上却是应尽的义务。”并称之为“全面馈赠制”。作为风俗习惯,在澳大利亚和北美一些部落的分支联姻结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不能不说与西周聘礼是一种巧合,是共同的交往性质使然。

4。遇到特殊情况,要“以国为体”,变通施行

《仪礼·聘礼》也对特殊情况下如何实施礼仪进行了介绍。

(1)行聘礼时遇上主国国君去世,已经进入国境就要继续前行,不过,也有一些规定:“不郊劳,不筵几,不礼宾。主人毕归礼,宾唯饔饩之受。不贿,不礼玉,不赠。遭夫人、世子之丧,君不受,使大夫受于庙,其他如遭君丧。遭丧,将命于大夫,主人长衣练冠以受。”这当中,对“遭丧,将命于大夫”的理解有分歧,孔广森认为:“谓遭主国有丧而行问卿大夫之礼也。主人即所问之卿大夫也。虽遭丧不废问卿大夫者,使者之义,无留其君之命也。”很有道理。

(2)行聘国国君如果在使者出发后去世,使者已经进入受聘国就要继续前行。但《聘礼》规定:

赴者未至,则哭于巷,衰于馆。受礼,不受飨食。赴者至,则衰而出,唯稍受之。归,执圭复命于殡,升自西阶,不升堂。子即位,不哭。辩复命,如聘。子臣皆哭。与介入,北向哭。出,袒,括发。入门右,即位,踊。

这种“遭丧之礼”,《左传》亦有记载。宣公十八年,公孙归父聘问晋国回来,就“坛帷,复命于介。既复命,袒,括发,即位,哭,三踊而出”,更为具体。

(3)使者出访后,遇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不能中断聘问回国,但可以“哭于馆,衰而居,不飨食。归,使众介先,衰而从之”。

(4)使者本人如果“人竟而死”,聘问之事要继续进行。从“始死”到出殡所需费用,都由受聘国国君处理。上介代行使者使命,并接受受聘国“礼宾”的款待,但不辞谢,“不飨食”。回国后,上介送使者的灵柩到家。国君亲自吊丧,至殡事结束。如果是介去世,也照这个程序办理,但主国国君派人吊丧,却不亲自去。

可以看出,“聘者遭丧之礼”贯穿一个原则,即如郑玄所说“以国为体”,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尽心于聘问大事而不失礼仪风度,十分难能可贵。它重在强调行聘问礼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由于西周各个时期天子与诸侯的具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在实行时,决不会机械照搬一个聘礼模式。聘问礼仪一定有一些不同,有的隆重、有的简朴,很难整齐划一,但主要程序不会改变,这从《国语》《左传》等史料中可以看到。

书友推荐:重生之娱乐圈大导演熟女记四方极爱书记妈妈倪楠众香国,家族后宫回归之美母俏姐后宫催眠日记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被我催眠的一家人(无绿修改版)签到十年,我成圣了我的道家仙子美母只想当侯爷,奈何妻妾想打天下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美母的诱惑债务偿还系统韵母攻略房客(糙汉H)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女神攻略调教手册人生如局
书友收藏:娱乐圈的无耻统治者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父债子偿斗破之淫荡任务我的冷傲岳母和知性美母因为我的一泡精液成为了熟女便器 (无绿版)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我的道家仙子美母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妈妈陪读又陪睡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智娶美母众香国,家族后宫我的美母教师我丰乳肥臀的瑜伽教练母亲和保守的翘臀长腿女友被得到催眠APP的猥琐大叔调教成了专属肉便器美母的信念豪乳老师刘艳妈妈又生气了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