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在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
李嘉诚的人才观是开放的,做到了中西合璧,各采其长。这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在长江增至长江实业的初期,这些工作由李嘉诚“一脚踢”(一手包揽)。李嘉诚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为管人型。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责任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力为之。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被称为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60年代末期,长江未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洪小莲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姑娘是个‘叻女’,是个完全‘话得事’的人。”
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进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周年茂说:“长实内部新一代与上一代管理人的目标无矛盾,而且上一代的一套并无不妥,有辉煌的战绩可凭。”李嘉诚的左右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大人”。
在90年代的今天,香港华人见了洋人(特指有欧罗巴血统的白种人),不再会有见“洋大人”的感觉。港人自信香港是东方之明珠,是全球经济最发达地区,港人的收人及生活水平不比西方国家差。华人公司雇佣“鬼佬”(外国人)职员,理所当然。
在80年代初可不同,由于百多年来洋人歧视华人的惯性,经济上开始崛起的香港人,仍存在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那时候,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是一件颇荣耀的事。
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会不会带有炫耀之意?
听亲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某公小时候在洋行做徒仔,扫地、抹灰、煲茶、跑腿。有时为几个小费,为“鬼佬”职员擦皮鞋。此公当时并不觉耻辱,那时在洋行和洋人家做事的人,不管清洁工、园丁、佣人、车夫,都会觉得比操同等职业为华人服务者高人二等。此公发达后,高薪雇了个英国小伙子做他的保镖,为他开车;他坐酒楼吃饭,要英国小伙子站他旁边侍候;他上洗手间,要英国小伙子为他站岗。此公风头大出,一泄心头之恨。这小伙子不觉得有失尊严,因为他酬薪丰厚。可惜好景不长,此公股海翻船,“鬼佬”保镖也请不成。不过此公道:“我再有发达时,还要雇个‘鬼妹’秘书,靓得像‘荷里活’(好莱坞)的艳星,人见人爱,我要让她在我面前乖得像猫,显显我们中国人的‘威水’(威风)!”
用这种方式表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振兴民族精神,当然并不可取。
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并没有炫耀之意。
李嘉诚曾说:“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321-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200位。
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聘请美国人Er—winLeissner任总经理,李嘉诚只参与重大事情决策。
其后,长江工业再聘请美国人PanlLyons为副总经理。
这两位美国人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付给他们的薪金,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并赋予他们实权。
到7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并不是没有能力直接领导他们,而是集团超常拓展,他的主要职责在为旗舰领航。
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洋人管洋人,这样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
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业务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与进行海外投资——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
麦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认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
李嘉诚器重他,不仅看重他的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看重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韦理卸职后,李嘉诚提升李察信(JohnRi)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
到1983年,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不咬弦”,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佣另一位英国人——初时名不见经传,后来声名显赫的马世民(SimonMurray)。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
除和黄,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
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嘉诚表示:“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间公司的主席。”
另外,青洲英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更达数十人之多。
由此可见,早在70年代初,李嘉诚就已深请用人之道,以洋专家治理长江塑胶。一来洋专家更了解国际塑胶业的形势及其走向,二来使李嘉诚专注于他慧眼看好的地产业,首先解放了自身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