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培养兴趣,追求理想
李嘉诚语:
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财富不是抢夺别人的所有物,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给别人打江山,那么,他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打工仔,李嘉诚在塑胶公司步步高升,前途光明,似乎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此时的李嘉诚,虽然年纪很轻,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他所经历的各行各业中,都有一种如鱼得水之感。他的信心一点一点地开始膨胀起来,他觉得这个世界在他面前已小了许多,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一番,他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企业,创出自己的天下。
李嘉诚不再满足于现状,也不愿意享受安逸。于是,正干得顺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了新的人生搏击。
老板自然舍不得放李嘉诚离去,再三挽留不止。
据说曾有个相士,拉住李嘉诚看相,说他“天庭饱满,日后非富即贵,必会光宗耀祖,名震香江”。此事在公司传为佳话,老板不信相术,但确信李嘉诚的确具备与众不同的良好素质,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最出色的。他认为,李嘉诚绝非池中之物,他谦虚沉稳的外表下,实则蕴含着勃勃雄心,他未来的前程,绝非凡人所能比拟。
这就是老板与李嘉诚相处几年得出的判断。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实上,李嘉诚此时依然没有多么宏大的抱负,他只是想找更大的机会,赚更多的钱。
贫穷的生活境遇,让他产生了一股赚钱的冲动。这股冲动使他走上了从商之路。
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赚钱更高的愿望的话,那就是赚了钱后,像自己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还是不喜欢做生意,而对童年的梦想念念不忘。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但并未指责他“不记栽培器重之思”,反而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
席间,李嘉诚不好意思再加隐瞒,老老实实地向老板坦白了自己的计划:
“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客户销售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要赚大钱,只有靠自己创业。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他从此就一去不回头,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原塑胶公司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家塑胶公司的实力和那位老板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那家塑胶公司保持往来。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不已,他们便继续与那家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李嘉诚牵头建立了潮联塑胶业商会,担任主席,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家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阿诚的为人,我没有看走眼。”
当然,这已是后话,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嘉诚虽然是在商言商,但重义轻利本质始终未变。其为人有口皆碑,这便形成了他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李嘉诚走上创业之路后,环境又改变了。生意场上的风风雨雨和挑战刺激,不容李嘉诚有片刻喘息与停留,他已无法回头。
于是,他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他真的有了兴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独立创业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这当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志向。在创业之前,至少应该考虑资金和经验两个问题,如果这两方面,尤其是经验方面有不足,则宜慎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考虑,那就是:失败后怎么办?一般来说,如果失败后还有再战的勇气和再战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
李嘉诚独立创业,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20世纪后期,大批难民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日占时期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万人。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使香港本地的市场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外国资本家的在华利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本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上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
不过这时的香港却谣言四起,认为中共会趁战胜之威,收复香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整个世界经济自二战后迅速恢复,开始迅速增长。这一切都显示着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