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帝之先”的密码
《老子》第4章第5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是谁生育了它?但在我看来,它在上帝之前好像就已经存在了的。)
三皇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已把上帝看作是神,看作是主宰天下的神。但这个道,却比上帝来得还更早。
1。对“帝”的不同理解
唐玄宗李隆基说:
道,似乎在上帝之先。上帝,生物的主宰者。
五帝三皇,据《拾遗记》载:频斯国有大枫树林……树的东边有大石洞,石洞可以容纳一万人。石壁上有三皇的像:天皇十三个头,地皇十一个头,人皇九个头,都是超龙的身体。
宋徽宗赵佶说:
“象帝”,群物的开始,然而,道比上帝要领先。《庄子》上所讲的神鬼,神帝,都是生下了天、生下了地的道。你看它看不见,听它说听不到,想捕住它又捕不住,就好像它走出来,但你看不见它的门在哪里?所以老子说:“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好像比上帝还要先出生。”
五帝说的是五方神。东方神是太皞,南方神是炎帝,西方神是颛顼,中央神是黄帝。
明太祖朱元璋说:
老子感叹地问道:“我不知道是哪个人的儿子,象是在上帝之前就有的。”这一章的内容有“象帝”二字,想必老子也很难肯定它就比上帝生得还要早得早。老子是在说结草庐生活的上古时代,那时候的人看天象,认识天象是天的主宰,至于说到帝也不过如此而已罢了。
清世祖福临说:
《尚书·尧典》说:
正月初一这天,在尧帝的太庙里举行禅位典礼。舜代尧接受了天子的大命。舜继位后,便考察了北斗七星的远行规律。接着举行了祭天的大典,把继位的事报告给上帝,然后又精心诚意地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
尧嫁二女于舜上帝,生物的主宰,被受到教化的群众都在追随它啊,可是道又比上帝的教化还要来得早,这到底是是还是不是的呢?
王夫之在《老子衍》说:
老子在这里提到的“帝”,不是指上帝的帝。是指三皇五帝的“五帝。”
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道:
自殷种族国家建立以后,社会上阶级壁垒形成,有所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了。被统治层中分生产奴隶和家内奴隶两种。生产奴隶叫做“众”,卜辞作为“”象三人在酷日底下搞生产劳动。就是生产奴隶。所谓“众一百”就是指一百生产奴隶,所谓“丧众”就是指奴隶因不堪压榨而逃亡。管理“众”的叫做“小耤臣”。家内奴隶分“臣”、“仆”、“奚”、“奴”、“妾”等,而统治层中除侯、邦伯、师长等以外,最大的一位自然是殷国王,他是这个国家中的至高无上者。从下界来说,他就是“下帝”。可是,有了“下帝”,便不能不有“上帝”,于是就有“上帝”这一至上神的出现。
“上帝”有如父亲;“下帝”有如儿子,所谓“天子”。这做儿子的,一切都得服从父亲的命令,都得依照父亲的命令来行事。所以“下帝”就得服从“上帝”的命令,就得依照“上帝”的命令来行事。
北斗星君
北斗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其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史记》中说,北斗七星,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有了“上帝”,于是做“下帝”的就无责任,“下帝”的所行所为,都可说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他自己的意志。于是所有的被奴役的人都得服从。不服从的话,也并不是说违背了“下帝”,而是违背了“上帝”;违背了“下帝”倒无所谓,可是,违背了“上帝”,那可不是好玩的。
而担任这“下帝”与“上帝”之间的媒介任务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卜、史、巫、祝。他们在氏族制时代,原是所谓咒术师,待殷种族国家建立以后,就成了这最有势力的文化官。比如:卜辞中所说的即、旅和黄等,以及《尚书》中所说的巫咸与巫贤,他们不都是所谓文化官吗?
在卜辞中,对于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尚未发现称“天”的。“天”字虽有,但“天”字是作“大”字用,不是指上天。只有《商书》的《盘庚篇》中,对于上天,既称“上帝”,又称“天”。至卜辞中之多称“帝?’,少称“上帝”,以及不直呼为“天”,其原因并不是“帝”不代表上天。如果“帝”不代表上天,卜辞里就不会同时也有“上帝”的称呼,《盘庚篇》里也不会有“上帝”或“天”的称呼,更何况卜辞中本有“天”字,如前所说,只是对这具有“上帝”意义的“天”字不曾发现而已。适如郭沫若氏所说,只称“帝”可以表示出双重的意义;既有至上神的意义,又兼有宗祖神的意义。
《圣体辩论》拉斐尔(意大利)
这幅(圣体辩论)即属于“神学”主题。拉斐尔用基督教会展开对圣体的“学术研究”的形式来展现一幅宏伟的多人物场面。画上展示的事件共分为两大层次,即两个不同的场面——人间与天上。在天上,象征圣父的形象在圆拱形的画面最高处,两侧有诸神和天使;在他的下面是处在光芒万丈的圆形光环中的耶稣,他以**形象展现。在耶稣的两边是圣母和施洗约翰。在耶稣的云彩下面有一球形,内有一只鸽子,它是圣灵的象征,如此来构成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圣经》中所述各路先知与使徒们分坐在两侧,气势十分庄严,脚下彩云翻滚,形成一个天上人间的大间隔。在这一长条的浮云下面,乃是众多人间著名人物形象,观者可以从中找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但丁等历史人物。每个形象都画得极其生动,可谓千姿百态,各有其恰当的身份。为什么那时称“帝”会带有这双重的意义呢?这个就是东方古代制国家的形成上的一大矛盾。
一方面,有了这统治工具的国家,自是要由血缘而地域化。以地域为单位,因而有了所谓“下帝”,有了“下帝”,也就不能不有所谓“上帝”。但在另一方面,殷的这一统治工具的国家虽然形成,可是,如前所说,统治这个国家的仍是殷的整个血族。因之,殷血族为了要使得它的统冶权能臻于永久,在意识形态上,自是要来慎终追远,要来求助于它的先祖,祈求先祖的保佑。所以殷人只称“帝”;因为称“帝”,既可以指“上帝”,又可以指他的先祖——帝。
同时,“帝”字在卜辞中是作,周代金文的“帝”字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由花蒂而果实,果实中又孕育出无数的花蒂来,这样绵延不绝。“帝”字象花蒂形,也就表征着:在“上帝”和帝的意志之下,殷人的统治权力的绵延不绝。
2。上帝是三位一体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