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降心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9)论炼性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巾,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论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10)论混性命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町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11)论圣道
人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人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同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12)论超三界
欲界、色界、五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五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13)论养身之法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14)论离凡世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3。全真七子老大马丹阳夫妇的性命双修
马丹阳是全真教七子老大,他主张性命双修。马丹阳继承全真教主王重阳的思想,在王重阳教规的基础上,提出了《丹阳真人十劝》:
是善。养气全神,常起慈悲,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1)不得犯国法。
(2)见教门人须当先作礼,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轮回,皆父母也。
(3)断酒色财气,是非人我。
(4)除忧愁思虑,攀缘爱念,如有一念才起,速当拔之;十二时中,常搜己过,稍觉偏颇,即汉改正。
马钰
马钰(1123-1183),亦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七年(1167),皈依王重阳出家。为“北七真”之一。马丹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5)遇宠若惊,不得诈作好人,受人供养。
(6)戒无明业火,常行忍辱,以恩复仇,与万物无私。
(7)慎言语,节饮食,薄滋味,弃荣华,绝憎爱。
(8)不得学奇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为生,莫惹纤毫尘劳。
(9)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尔死我埋,我死尔嬋,或有见不到处,递相指教,不得生异心。
(10)不得起胜心,常行方便,损己利他。虽居暗室,如对圣贤,清贫柔弱,恭顺于人,随缘度日,绝尽贪嗔,逍遥自在,志在修行,始终如一,慎勿怠惰。心清无为是真,意净无恶马丹阳的妻子孙不二(1119-1182)原名孙富春,是全真七子中惟一的女性,全真教清静派的创立者。据说她的母亲曾梦见7只仙鹤在院庭中翩翩起舞,其中一只飞入腹中从而怀孕生下了她。
孙不二是宁海豪族孙忠翊的小女儿,自幼温柔贤淑、聪明伶俐,甚懂礼法,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说多有涉猎,写得一手好字,能即兴吟诗赋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传说,孙忠翊上昆嵛山拜访道士李无梦,李无梦当时正在为几次炼丹不成感到烦恼,梦中曾有神仙对他说:“如有仙人降临则丹可成。”孙、李二人正在丹炉前说话,忽见马钰与一伙朋友有说有笑路过于此,李无梦见了,称赞马钰说:“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秀目俊,鼻直口方,一副神仙的模样啊!”马钰走后不久,仙丹果然就炼出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孙忠翊主动到马家提亲,将孙不二嫁与马钰为妻,俩口子相敬如宾,婚后生有3子:庭珍、庭瑞和庭圭。
全真七子之孙不二王重阳到宁海传道,就住在马钰家,马钰专门将南院建的庵堂让出供其修炼传道。夫妻俩对王重阳十分敬重,想拜他为师,加人道教。不过按照王重阳立下的道规,凡人全真道者,必须做到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因此王重阳利用闭门修炼的时机,以送芋、梨给马钰为由,暗示夫妇二人早日跳出家庭的樊笼,断绝夫妻恩爱的枷锁。他还画了一幅骷髅图送给孙不二夫妇,题诗云:“堪笑人人忧里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贪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马钰见诗,深受启发,一纸休书与孙不二断绝了夫妻关系,一门心思追随王重阳修炼。孙不二则因儿女拖累还有些犹豫。二年后,孙不二安顿好儿女,也毅然随王重阳出家,王重阳则写诗称赞她:“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为甚当初不出离,原来只待结金莲。”遂赐法名“不二”,道号“清静散人”。其时孙不二51岁。
听到王重阳去世的消息后,孙不二决定赶至陕西为师父送行以尽师徒之礼。一个女人家,千里迢迢,穿云度月,卧冰眠霜,确实不容易。当孙不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陕西时,面容苍老瘦削已如八十老妇,别人都认不出她来了。大定十五(1175)年夏,孙不二在长安城赵蓬莱家中见到马钰。昔日的恩爱夫妻,为了传播全真道,不得不忍痛分离,天各一方。如今谈起这些年来所经受的种种磨难,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别离时,马钰填了一阙《炼丹砂词》鼓励她坚定修炼的决心:“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兔三途。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引动,得赴仙都。”后来孙不二来到洛阳,结庐修炼,创立了全真道的清静派,前来拜她为师的弟子不少。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腊月二十九,孙不二沐浴更衣端坐,向弟子要来文房四宝,将纸铺在面前,不假思索,提笔作词《卜算子》一首:“握固披云候,水火频**,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药都来顷刻间,九转丹砂就。”她搁下笔对弟子说:“我要追随祖师去了,你们要好好修炼,不可有一时懈怠。”说完盘腿端坐而化。
孙不二仙逝时,马钰在海宁,一日忽闻仙乐悠悠,彩霞满天,孙不二站立彩云之上,面带微笑对着他说:“我先到蓬莱仙岛去了。”说完,乘着彩云慢慢向东飘逝而去。马钰知道孙不二已经先于自己修炼成仙,心里十分高兴,一边唱着《醉仙令》,一边手舞足蹈。弟子见了,问师父何以高兴至此?马钰说:“这可不是一般的喜事,因为孙仙姑今天成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