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得道的密码
孔子是儒家一面旗帜,在庄子看来,孔子是最先得到老子之道的人,他的思想,多是来源老子的思想,但由于孔子积极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老子消极退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因此彼此分道扬分道扬镳了。二千年前,庄子就解开了老孔交谈的密码,二千年后,作家林语堂再次将庄子解开的孔子得道的密码公开搬出来晒。他在《想像的孔老会谈》中说:
孔子像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从30岁起授徒讲学,创办私学,共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孔子周游各国,历尽磨难,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他晚年在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致力于整理文献,编纂“六经”。他的弟子将他的部分言论辑为《论语》。这是庄子虚构的故事,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是寓言。他详述哲学思想的方法,往往是以历史上、传说中或自己虚构的人物为主,不时为这些主角安插谈话的机会。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无法逐字记载的会话,只要看过云将和鸿蒙、光曜与泰清、黄帝、无为和无始,以及“伯昏无人”和“叔山无趾”等人的会谈故事,就不难明白他的取材了。
本篇描述虽为想象,但其间也会提到不少孔、老时代的历史事实。一般传言,老子较孔子年长,而孔子一生只见过他一次。当然,由道家经手的文章,总是把孔子描写为接受劝告,而不是给予劝告的人。
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以不同的会谈方式出现了有四五十次之多,其中还包括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与道家圣者邂逅的趣闻。
1顺着天道走
孔子想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贵的书藏在周室。子路思考了一会儿,便对他说:“听说周室有个掌管图书的人,名叫老聃,现在已退职归隐,老师如果要藏书,不妨找他试一试。”
孔子说:“好吧!”
于是孔子到了老聃的住所,请求他代理藏书,老子说什么都不答应,孔子只得用十二经来向他解说。还没有说完,老子就打断他的话:“你说得太复杂了,还是告诉我一些简要的思想吧!”
孔子说:“最简要的就是仁义。”
老子问:“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不了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做的?”
老子又问:“请问什么叫做仁义?”
孔子说:“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老子说:“唉!你这是近似后世浮华的言论啊!说到兼爱,那不就迂腐了吗?所谓的无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得天下苍生皆有所养,何不顺着天道走呢?天道:由古代占星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思想。与“人道”相对,兼有天象运行时序变化以及由此以推断人事凶吉祸福两方面的意思。《尚书’汤诰》谓“天道福善祸**”,代表了殷周时期的观念。春秋之际,天道主宰人事的成说已被怀疑,子产以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因而有先秦各派的“天人之辩”。孔子少言天道,怀疑鬼神,但相信“天命”。墨子“非命”而又倡言“天志”。老子最早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表现了改造自然的积极态度。经春秋战国论辩,“天道”观念由天命神学之组成部分变而为古代哲学的范畴。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和行列,禽兽本有群类,树木也各自生长。
“你又何必高举仁义,深怕众人不知似的,拼命击鼓去找寻那迷失的人呢?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
2大道是不可以传授的
孔子已五十一岁了,还不曾听过大道大道:老子的大同思想,自孔子得此密码后,被历史政治家所推崇。孙中山亲书“天下为公”,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都源于“大道”。《礼运》篇说:“大道通行时,天下为公。选举德才兼务的人掌管政治,人人讲究信用,大家和睦相处。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已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人们都能安享晚年,壮年人都能施展才华,糼年人都能受到关心教育,鳏寡孤独和残疾病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都有一份职业,妇女都有一个家庭。对财物,人人惟恐把它丢弃到到地上,却不把它藏起来占为已有;对力气人人惟恐不是用尽全力,却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因此,计谋都不再兴起,盗窃乱贼也不会产生,外面的门户也不必关闭,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世界。”的事,于是他南行到沛这个地方去见老聃。老聃看他来了,便说道:“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是不是已经悟解大道了?”
孔子说:“还没有。”
老子又问:“你怎么去寻求的?”
孔子说:“我从制度上寻求,已经有五年了,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
老子再问:“那么,你是如何寻求真理的?”
孔子答道:“我从阴阳变易的道理中寻求,已经有十二年了,仍未得到。”
老子说道:“不错。假如道是可以贡献的,没有一个人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国君;假如道是可以进奉的,没有一个人不把它拿去进奉给双亲;假如大道可以说给人听,那么人们早就告诉自己的弟兄了;假如大道是可以传授的,人们也早就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得到‘道’,没有别的缘故,实在是因为本心还没有领受到大道的本质。本心不曾领受,大道怎会留止?何况在外没有与本心配合的对象,大道自然也难于运行。
“若出自本心,外在不能接受的,圣人就不会拿来传授;若是出于外在,其本心又无法接受的,圣人也不会强迫自己来接受。要知道,名声是天下共用的,不可多取,多取便容易造成混乱;仁义,是先生的旅舍,只可留宿一夜,若是久居常见,责难也就相继而起。
“古代的至人,时而假藉仁道而行,时而寄托义理而止,没有一定的常迹,仅求能自由自在地邀游就够了。他们靠简陋的田地而活,赖荒芜的菜圃居住,然而,就因他逍遥自在,所以能无为;就因为简陋,所以容易生活;就因它荒芜,所以才没有损失。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本真行为的表现。
“显达的人,不能辞让禄位与人;有名望的人,也不能把声名让给别人;位高势大的人,更不能给人权柄。因为获得这项权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又悲伤莫名,他们对这些权势毫无所知,却又渴慕那无休无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是上天给他们的惩罚啊!
“恩、怨、取、与、谏、教、生、杀这八项,都是纠正人类行为的工具,只有顺从自然而不滞塞的人,才能使用这八项工具。所以说:‘自己端正了,才能正人。’本心看不到这些道理的人,他的智机也就闭塞不明。”
3。顺自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