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痛点”,自得其乐。不知哪位智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凭民意测验结果,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裹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意气,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而要自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转移“痛点”。有一个小笑话,说有一个老太太,晴天也哭,雨天也忧。因为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二女儿卖冰棍。晴天怕大女儿赚不到钱,雨天怕二女儿赚不到钱。有位智者开导她说,你老人家大可不必天天忧心,晴天的时候你就为二女儿高兴,今天冰棍一定好卖;雨天的时候你就为大女儿高兴,今天雨伞一定卖得好。这样一来,你就变天天哭为天天乐了。老太太一想果真有道理,怎么我从前就没想到这个理儿?忧和喜是事物给你带来的两种心情,只要你不钻牛角尖,懂得“痛点”转移,想问题善于从两面或多个角度去思考,哲理就在你身边,大可不必忧心忡忡,更不用像老太太先前那样哭天抹泪儿。
5、乐不思蜀,阿斗自有活命计
都说虎父无犬子,可叹刘备一生英雄,结果却出了个扶不起的刘阿斗。“此间乐,不思蜀”道出了刘禅不折不扣的绝境求生存法。
刘禅的天下本是继承老子刘备的基业得来的。刘备以织席贩履起家,以所谓的汉室宗室为名号招揽了一群义士,更主要是得了诸葛亮,从而与江东孙权、魏国曹操三分天下。为报关羽之仇,怒而兴师,以致于殒命白帝城。于是,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继位之时,蜀国已今非昔比,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刘禅绝不是昏聩之君,那就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怎奈刘禅天生懦弱,又没有雄才大略,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诸葛亮死后没多久,魏军兵临城下,刘禅便没了主意。《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述的:
却说后主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丈武商议。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后主惊惶无措。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多官又奏曰:“蜀、吴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愿陛下思之。”后主未决,退入宫中。
次日,众议纷然。谯周见事急,复上疏诤之。后主从谯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风后转出一人,厉声而骂周曰:“偷生腐儒,岂可妄议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后主视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也。后主生七子:长子刘蝽,次子刘瑶,三子是琮,四子刘瓒,五子即北地王刘谌,六子是恂,七子刘璩。七子中惟谌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懦善;后主谓谌曰:“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谌曰:“昔先帝在日,谯周未尝干预国政;今妄议大事,辄起乱言,甚非理也。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大功。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乎?”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谌叩头哭曰:“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后主不听。谌放声大哭曰:“先帝非容易创立基业,今一旦弃之,吾宁死不辱也!”后主令近臣推出宫门,遂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赍玉玺来雒城请降。
这就是刘禅投降的经过,兵临城下便没了主见。
刘禅则已被俘,司马昭责问曰:“上荒**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刘禅被吓得面如土色。其实,刘禅无能倒是确实,但总不致于司马昭所说的荒**无道,生逢乱世争天下,胜者王侯败者贼,这又有什么呢?刘禅在司马昭**威下连屁都没敢放,这是迫于无法,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哪里还敢逞匹夫之勇。
司马昭可能是看透了刘禅的懦弱性格,倒也没杀他,还封其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一日,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皆忿感,独有刘禅有高兴之色,司马昭对贾充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于是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也许后世之人对于刘禅这一种生存之法大加贬斥,其实不然,在当时的处境之下要想活命,低三下四,打好心态关是最佳之境,更何况,没有做牛做马。
6、上山下乡当农民——范蠡全身而退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越王勾践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结果在吴越夫椒之战中,越军惨败。越国在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提出了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如不答应,就由越王亲自到吴国做人质。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休战撤兵,并允许越王到吴国做人质。于是,范蠡随越王入吴,为臣仆3年,备尝屈辱。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蠡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大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取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蠡意志坚定,只好作罢。3年后,放勾践、范蠡回国。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范蠡、文种建议越王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就这样,越国吞并了吴国。
为了庆祝胜利,越王勾践下令在国都内设置高台,大摆宴席,宴请各位有功之臣。
酒宴之中,众人难免得意忘形,到处是行酒猜令,整个高台是一片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只是越王勾践显得有些沉默少语,端着酒杯好久不喝一口,象有什么心事。
灭吴首席功臣范蠡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越王的反常心态表现。他知道,作为一国之君所必有的猜疑之心又完全占有了越王的心胸。他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什么共享欢乐,而是怎样确保自己的江山不更姓易名了。想到这里,范蠡不由地感叹道:“这说明大王不想把灭吴强国之功归于众人的努力,不想与大家共享欢乐。如若不及时引退,恐怕凶多吉少。”
第二天一大清早,范蠡便到宫中向越王勾践辞行。他对越王说:“臣下听说,君主犯了忧愁,臣下就要四处奔走,不惜劳苦,为的是解除君主的忧愁;君主受了污辱,臣下就该以死自责,不能苟且偷生。以前,大王您在会稽受到吴国的污辱,我之所以没有死,就是为了帮助大王雪会稽之耻。现在会稽之耻已经洗去,臣下的任务也已完成,特地来请求大王赐臣下死刑,以惩罚臣下使大王蒙受会稽之耻的行为。”
越王勾践表现出十分惊讶的神情,对范蠡说道:“先生为灭亡吴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我怎么能加罪于您呢?”
范蠡紧接着说道:“既然大王赦免了臣下的罪过,就请大王给臣下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让臣下辞去官职,归老于江湖之上吧。”
越王勾践坚决不同意,他用毫无商量余地的口气说道:“我将与你平分越国,共同治理。如果您不答应的话,我就要杀了您的全家。”
范蠡心知越王勾践的真实意图所在,他无所顾忌地坚持要离越王而去。他说:“大王自然可以下令行施您的命令,可臣下仍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第二天一大早,越王勾践见范蠡没有上朝,便立即命人到范蠡家中去请。谁知已经晚了,范蠡已于昨天晚上携带着家眷和金银细软远走他乡了。
范蠡对官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的只是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了。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作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一种莫大的嘲弄。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鉴戒!”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早年师事越国理财大家计然,研习理财之道,深得其中奥妙。他到齐国后,因慕子胥之忠悃,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能图强称霸,我用此术也能齐家致富。于是,耕种于海边,不到多久,就积聚家产数十万。齐国人听到他很有才干,就让他做了相国。范蠡叹息说:“居家能致千金,做官累到卿相,一个普通人能这样,也算达到顶点了。久享尊名,终为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尽散家财,携带重宝,悄然离开,来到陶地,变更姓名,自称“陶朱公”。他看到陶地为天下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便于交易,便弃农从商,居不多久,又致巨富,时人凡论天下富豪,莫不首推陶朱公。范蠡为官位居卿相,经商致千金,并得善终。反观吴越争霸舞台上的另外两位纵横捭阖之士伍子胥和文种的结局,同为智慧之士,只有范蠡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智者。
7、李泌不贪不恋,退隐山林自保
李泌(722~789),字长源,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唐朝大臣,著名谋略家,唐代宗在位,召李泌为翰林学士,出为焚州刺史。唐德宗继位,召为左散骑常侍。后帮助唐肃宗收复京师。
唐肃宗收复京师后,李泌见肃宗。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
李泌看张良娣受宠,宦官李辅国权力越来越大以及中书令崔圆三人向皇上进谗言,迫害自己,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退隐之前,他决定尽最后一次努力,保全自己爱护的皇太子李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