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售后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用户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这一营销战略,青岛海尔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售后服务中心”,配备了44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内一流的通讯设备、冰箱检测手段。并利用计算机管理,建立了用户档案、产品维修档案和准修卡、用户监督卡、维修人员服务单等制度,在全国28个省市设立了218个维修点。
海尔集团充分认识到做好售后服务,能起到以一当十、以“后”顶“前”的作用。即做好一个用户的售后服务,就能在10个用户中树立起信誉;能根据用户的反映,及时解决销售前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不断地提高产品的信誉。为此,他们坚持在售后服务中做到“一、二、三、四”。即一个结果:服务圆满;两条信念:带走用户的烦恼——烦恼至零,留下海尔的真诚——真诚到永远;三个控制:服务投诉率、服务遗漏率、服务不满意率均小于十万分之一;四个不漏:一个不漏地记录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复审处理结果,一个不漏地将处理结果反馈到设计、生产和经营部门。
正因为如此,青岛海尔在瞬息万变、冷热冲击的市场上经受住了考验,成为用户“信得过的企业”,“疲软市场上的硬通货”,被誉为“销售无降价,产品无积压,企业无三角债”的三无企业,成为我国唯一的一家集团优金牌、金马奖和国家质量奖3项国家级桂冠于一身的企业。
9、诚信攻人心,家丑巧外扬
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人们很忌讳家丑外扬,在商品经营中更是如此。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为了提高销售额,厂商一般都是广泛宣扬自己的产品,“质量第一,性能最佳,国优部优”等等。这样,一来厂商宣传往往不能恰如其分,二来时间一长,人们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厌恶感。
家丑外扬则恰恰相反,它直接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主动披露产品存在的问题,以诚为本,以诚相见,以心换心,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诚实的企业形象,以此而招徕顾客对产品的信任,扩大市场占有率。
“家丑外扬”巧妙地利用顾客的逆反心理,扬一下自己商品的缺点,反而比直接宣扬优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家丑外扬需要勇气。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他们生产的食品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虽然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如果悄悄地在配方中删除添加剂,会影响食品鲜度。如果公布于众,会引起同行们强烈反对。
然而,最后他毅然向社会宣布:防腐剂有毒,对身体有害。
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联合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这场争论持续了4年。霍金士在近于倾家**产之时,名声却家喻户晓,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产品成了人们放心的热门货。
亨利公司又恢复了元气,规模扩大了两倍,霍金士一举登上美国食品加工业的第一把交椅。
瑞士一家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
一天,店主贴了一张广告说,本店一手表,走时不太准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广告贴出后,表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销完了库存积压的手表。
日本美津浓体育用品公司生产的运动衣口袋里,无一例外都有一张这样的说明书:
“这件运动衣在日本是用最优秀的染料,用最优秀的技术染色,但是我们仍觉得遗憾的是荼色的染色还没有达到完全不褪色的程度,还是会稍微褪色的。
如今在日本,“美津浓”已成为体育用品的代名词,可见该公司是如何享有盛名了,而且,在各种运动场所,至少有一半人穿的是美津浓公司的产品,销售额每年达40亿日元之多。
揭产品之家丑,扬经营者之真诚,一时可能限产,降低效益,但却打消了顾客的担心和不信任感,赢得了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企业从而扩大了产品销路,日后长久增产,更大幅度地提高效益就可想而知了。
10、霞飞化危机为转机
市场经济决不可能对公关漠然视之。于是,“霞飞”在跌宕翻滚的磨难中,洋洋洒洒地完成了中国史上的大手笔。“霞飞”在短短的7年里,从25万元起家,至1991年产值近四亿元,利税达三千万元,夺得全国化妆品行业唯一的“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一跃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形象塑造的全面,社会关系的融洽,公关意识和谋略的独树一帜以及与新闻媒介的亲近友好,成为“霞飞”**、无坚不摧的法宝。
“霞飞”在跌倒的印记中,完善着中国的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也使“霞飞”从容地驾驭着企业的航船在市场经济的浪峰波谷中穿雾破浪。
危机的明显特征是突发性,在它显现之前往往已透露出细微的迹象,公关人员要有危机预见和危机应变的准备,采取一切措施使潜伏危机在爆发之前就得以遏止,化险为夷。
1991年5月,配合“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湖北省消费者协会在石家庄查处伪劣产品,并举办劣质品展览会。“霞飞”万万没料到自己将被推向示众台,万幸的是,极负责任的主办单位在开展前,通知了“霞飞”。“霞飞”公关部经理傅中虎(当时的厂办主任),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灾难性危机的前兆。如果突发事件不能圆满解决,危害将是空前的。
石家庄毗邻京城,处于“霞飞”北方市场的中心。用不着多考虑,当天,“霞飞”紧急行动,傅中虎飞往石家庄。
令傅经理啼笑皆非的是,这瓶被当作劣质产品的霞飞奶液竟是两年前的产品,远远超过了化妆品的保质期。这瓶奶液是一位消费者购买以后,舍不得用,而保存了多时,待使用时,发现水、油分离,便投诉于消费者协会。此次危机,有惊无险。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还在后面:当伪劣商品展览会主办者了解此事后,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固执地要“霞飞”留下检查,否则要将其曝光、展览。傅经理面对两难境地,当场挥笔而就:“上帝的旨意不可违!”
这次湖北省消费者协会主办的劣质商品展览会,办得好,办得及时。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生产优质产品,必须奉消费者为“上帝”。上帝的旨意不可违!我们是名牌产品生产厂,对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尊重“上帝”的旨意,应该带头做得更好、更坚决。凡是购买霞飞产品者,只要发现有百分之一的质量问题,我们就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于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群众来电当即解答,来信复信不过夜;设立产品使用信息跟踪卡;全面实行三包;设立质量监督电话;每年召开100次以上的用户意见征求会;成立美容咨询服务队。
这些由于危机促成的规划管理,毫无疑问是“霞飞”后来获得“全国名优产品售后服务最佳企业奖”、“92全国国货精品消费者调查活动特等金杯奖”的坚实基础。
1992年7月10日,上海产品质量检验所的专家们通过检测,为“霞飞”的高级雪花膏和特白蜜写下了“达到目前国外同类名牌产品水平”的鉴定。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傅中虎则在鉴定意见上写下:“宣传时,按原口径为妥。避免使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类的夸耀字句。”
虽然“霞飞”严格按此进行宣传,然而,事实却不幸被傅经理言中了。“好心”的新闻媒介,在报道此事时均拔高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危机又悄悄地向“霞飞”扑来。
7月10日,“霞飞”接到几位专家的电话,是义正辞严的抗议:利用我们的名声,为你们做虚假广告。紧接着,有的鉴定专家明确通知:将登报声明,以正视听。傅经理又一次嗅到了危机。当晚,他同厂长逐个拜访专家,向专家陈述事情原委,争取专家们的理解和同情。然而,将自己的声誉视如生命、十分注重科学的精确性的专家们,虽然明确了此事委实与“霞飞”无关,但对消除不良影响而要登报说明却不改初衷,固执己见。
如果让新闻界登报解释,那无异登天;如果“霞飞”登报更正,既伤害了新闻界朋友的感情,又将会在公众中造成“霞飞”哗众取宠的印象;而如果“霞飞”到此为止,置之不理,那么专家们必将登报声明,后果不堪设想。危机仍然笼罩着“霞飞”。8月11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刊登出这样的广告:慧眼识“霞飞”,霞飞高级雪花膏、金牌特白蜜经专家认定达到国外同类名牌产品水平。在广告的右下角嵌有“以此为准”的字样。局外人对此一扫而过、毫不在意。然而,有谁想到正是这字字千钧的四个字,力挽狂澜,阻止了一次“霞飞”的危机呢?
定性准确、迅速出击的广告,以敏锐的预见力将危机的萌芽消灭,将临近的灾难化为乌有,这确实是“霞飞”危机公关的得意之笔。然而,“霞飞”也确实因定性不当而贻误过战机,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1991年7月,“霞飞”的某种产品因没有标明“特殊化妆品”,而被青岛市卫生防疫站作为“一般化妆品”进行检验而宣布为不合格产品。此事完全与质量无关,它有着与国家管理部门政策错位,政出多门的因素。对于这样一件处于危机状态的事件,“霞飞”竟作为一般技术性问题,反应迟钝,在得知此事二月后才派出技术科科长带队的技术小组。青岛新闻界一片哗然,“霞飞”几乎丧失近400万元的销售市场。
万幸的是,“霞飞”在公关专家的劝阻下,没有迈出这危险的一步。而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坦诚地取信于新闻媒介,恰恰实现了这次危机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