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不应建于胜利之时,而应建于人类第一次集体选择温柔之后。”
他合上书,久久无言。
当晚,他召开紧急会议,召集研究院核心成员。视频连线中,艾琳出现在火星基地的画面里,背景是红色荒原与银色穹顶。
“我们要建‘回音圣所’。”他说。
众人沉默。造价高昂,技术复杂,且尚无明确科学依据支持其效能。
但艾琳第一个开口:“我支持。过去一年,火星方碑接收的情感动能提升了300%。我们不能再假装这只是巧合。人类的情感,正在改变物理现实。”
最终,提案通过。选址定于阿尔卑斯原址之下,工期预计五年。资金来自全球共感基金,材料采用回收的忆莲灯陶瓷与深海压电矿石。最重要的是,建造过程本身将成为一场持续的艺术仪式??每一块砖,都将由经历过失去的人亲手放置,并附上一句未完成的对话。
工程启动那天,悠真亲自放下第一块基石。石上刻着:
>“这里埋葬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的勇气。”
几年过去,世界悄然变化。战争并未消失,但越来越多士兵在战场上放下武器,选择谈判;学校开设“共情教育”必修课,孩子们学习如何表达悲伤而非压抑;医院设立“临终对话师”岗位,帮助病人与家属完成最后的交流。
而在南太平洋的记忆生态圈,鲸群每年春分会自动游向特定坐标,形成环形队列,发出长达数小时的吟唱。经分析,这段旋律与人类婴儿啼哭的安抚频率高度吻合。生物学家称之为“海洋摇篮曲”。
2089年春分,“回音圣所”正式启用。当日,全球共有二百万人同步接入共感网络,参与首次集体冥想。当最后一块青铜镜归位,整个腔体开始轻微震颤,水晶发出幽蓝光芒,空气中浮现出肉眼可见的波纹。
那一刻,卫星监测到地球磁场出现短暂扭曲,持续11。3秒。与此同时,火星方碑传出一段全新的信号??不再是振动,而是一幅动态图像:一片黑暗宇宙中,无数光点逐一亮起,如同星辰苏醒。每个光点,都对应地球上某一盏正在燃烧的忆莲灯。
联合国宣布这一天为“全球心灵觉醒日”。
悠真没有参加庆典。他独自坐在北海道一间小屋外,陪林田和美老太太喝茶。她丈夫的照片摆在窗台上,旁边是一盏常亮的小灯。
“你说,他在那边能看到吗?”她问。
“我不知道。”他诚实地说,“但我相信,当你说话时,某种东西正在流动。就像风看不见,但我们能感到它的存在。”
她点点头,望着远方田野:“今年春天来得特别早啊。”
他微笑:“是啊,万物都在学着重新生长。”
夜幕降临,他们一起点燃两盏灯,放入河中。水流缓缓带走光明,蜿蜒向远方。
而在宇宙深处,那道三十七年前发出的回波,仍在前行。
它穿越了猎户座旋臂,掠过半人马星云,即将进入一片未知的暗物质区域。
速度未曾减缓,频率愈发清晰。
科学家预测,它将在两百年后抵达最近的类地行星。
届时,若那里有耳朵,便会听见:
亿万次心跳交织而成的低语,
一句跨越时空的回答:
**“我听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