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清楚地感觉到,风中有谁在呼吸,节奏与她一致。
她闭上眼,轻声回答:“听见了。”
同一时刻,地球上每一个正在点亮忆莲灯的人,无论身处战场、病房、孤岛还是太空站,都忽然停下动作,仿佛被某种无形之手触碰心灵。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某个曾经深爱却未曾好好告别的名字。
有些人流泪,有些人微笑,有些人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时间流淌。
而在遥远的开普勒-186f星球表面,那台持续播放《欢乐颂》的发射装置突然中断信号。长达十二小时的静默之后,新的脉冲响起。
这次不再是贝多芬的作品。
而是一段极其简单的节奏:
咚??咚??咚。
三声,缓慢而清晰。
如同心跳。
如同窑炉前的三次呼吸。
如同母亲临终前握紧孩子的手。
SETI总部破译失败。AI系统反复分析,最终输出一句话:
>此信号不具备信息熵,无法解码。
>但它符合“共情共振”模型峰值响应条件。
>建议:不要回复。
>建议:只需倾听。
许多年后,当人类终于学会用梦境编织语言、用沉默传递真理时,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第一课不再是字母表,而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关于一位陶匠,如何用一生学会倾听;
关于一盏灯,如何在熄灭时真正点亮;
关于一个文明,如何在停止诉说后,才终于被宇宙听见。
故事结尾总是同一句话:
>“当你不再急于表达自己,
>整个世界都会为你安静下来。”
某夜,银河横贯天际,星光如尘。
一个小男孩独自坐在草原上,怀里抱着一盏小型忆莲灯。这是他祖母留给他的遗物,据说曾属于“那个烧掉自己的老人”。他不懂太多道理,只知道每当他难过时,灯就会微微发热。
今晚,他特别想说话。
但他忍住了。
他只是打开灯盖,对着灯芯轻轻呼出一口气,然后合上盖子,静静等待。
许久之后,灯芯忽然亮起一道粉光,不强,却温暖。
紧接着,灯壁内侧浮现出两个字,像是有人用指尖轻轻划过:
>“我在。”
男孩笑了。
他躺下身子,头枕双手,望着满天星辰。
风穿过草尖,发出沙沙声响。
那声音,很像有人在耳边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