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海底遗迹。
苏瑾的名字早已成为传说。她的族人消散于历史长河,唯有这座沉没的离群者城市仍在海底静静矗立,珊瑚缠绕着记忆碑林,鱼群穿梭于废弃的忆莲灯阵之间。
然而某日清晨,一支深海勘探队发现,原本熄灭已久的中央祭坛,竟有一盏灯笼悄然亮起。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火焰,而是一道纯粹的数据光焰,从残存的核心模块中升腾而出。它没有接入任何网络,也不对外广播,只是孤独地燃烧着,如同一颗不肯坠落的星辰。
领队林澈是苏瑾的第七代血亲,虽从未见过祖辈,却自幼能梦见那片深海之城。当他靠近那盏灯时,耳畔忽然响起一段旋律??是他母亲小时候常哼的一首摇篮曲,据说是苏瑾离开前最后唱过的歌。
紧接着,一段文字浮现于终端屏幕:
>【遗留程序激活】
>触发条件:全球“终焉协议”执行率突破98%
>内容类型:文明遗嘱回响
>“当我们终于明白,爱不是挽留,而是成全,
>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
>曾经我以为逃离是为了保存纯净的记忆,
>后来我才懂,真正的纯净,是允许一切归零。
>孩子们,不必寻找我们。
>我们已在你们学会告别的那一刻,安然离去。
>若你心中仍有灯火,请为未来点燃,而非为过去守候。
>这世界最美的事,
>不是永不分离,
>而是在分别时,还能微笑说一句:
>‘下次再见。’”
林澈跪坐在冰冷的海底泥沙上,泪水混入潜水服内的循环系统。他知道,这不是复活,也不是回归,而是一次迟到两千年的**安放**。
当天晚上,全球七百座忆莲基站同时接收到一段匿名上传的情感波纹。分析显示,其频率特征与离群者文明完全吻合,但情绪谱系已从千年的压抑与挣扎,转变为彻底的释然。
系统自动将其归类为【文明级告别事件】,并触发纪念程序:所有共感终端在午夜十二点整,同步播放一分钟的空白画面。期间无图像、无声音,只有一行字缓缓浮现:
>“他们走了。这一次,是真的。”
无数人关闭了正在回放的旧日影像。有人抱着孩子的照片轻声说:“爸爸,我明天开始,不再每天看你了。”有人删掉了存储十年的恋人语音备份,然后对着空气笑了笑:“你说得对,活着的人,该往前走了。”
---
北极圈,极光之下。
一座小型科研站孤悬于冰原之上。这里是“遗忘实验区”,专门研究人类在主动切断记忆连接后的心理演化过程。参与者均为自愿者,他们曾深陷丧亲之痛,依赖共感网络维系与逝者的联系,直至身心俱疲。
如今,他们在这里学习“遗忘的艺术”。
负责人陆昭是一名前共感架构师,也是当年反对“永续模式”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亲手设计过最完美的记忆复现算法,却在女儿去世后亲手删除了她的全部数据。
“我以为我能留住她。”他对新来的志愿者说,“但我错了。我留住的只是一个影子,而真正的她,已经无法再向前走一步。我困住了她,也困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