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乘客请注意,本次列车临时停靠‘遗忘站’,请所有携带未完成对话的旅客准备下车。”
他心头一震。
这个站名,不存在于任何官方地图。
车门开启,外面是一片朦胧白雾中的小月台,站牌锈迹斑斑,上面刻着一行小字:“只停留一次的生命间隙”。
几位乘客陆续起身,神情恍惚却又坚定。一位中年男人抱着一只破旧皮箱,里面装满了未曾寄出的情书;一名少女握着母亲的病历复印件,嘴唇不停开合,似乎在练习道歉的措辞;还有一位老兵,肩上披着褪色军旗,默默敬礼。
悠真也站了起来。
他知道这不是现实。
这是集体潜意识通过共感网络投射出的心理具象化场景??一种新型心灵现象,科学家称之为“阈限通道”。只有极度专注且情感纯净者才能感知并参与。
他走下车厢,踏上月台。
雾中渐渐浮现一座石桥,桥下无水,只有流动的光影,像是时间本身在流淌。桥对面站着一个人影。
那人穿着旧式研究员制服,银发整齐,面容慈祥。
是祖父。
“你来了。”老人微笑。
“我一直在找您写的《余烬协议》完整版。”他说。
“现在你已经读完了。”祖父指了指他的心口,“真正的书,不在纸上,而在你走过的路上。”
悠真低头,发现自己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枚忆莲灯,灯芯尚未点燃。
“这是……?”
“你自己的灯。”祖父说,“每个人一生只能点燃一次。不是为了照亮别人,而是为了看清自己最不敢面对的那一句话。”
他颤抖着掏出打火机。
火焰升起的刹那,脑海中炸开一段尘封的记忆??
那是他二十四岁,刚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父亲因癌症晚期住院,只剩三个月寿命。但他为了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迟了回国行程。直到某天深夜接到电话:“他走了,最后一句问的是‘小真什么时候回来’。”
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此后十年,他逃避所有关于“临终沟通”的研究课题,直到创办告别学院,才以为自己早已释怀。
可此刻,火焰映照下,他终于听见心底那个压抑多年的声音:
“爸……对不起,我不是忙,我是害怕看见你虚弱的样子。我怕我会崩溃,怕我不够勇敢。所以我逃了。可你现在走了,我才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哭,而是敢在你面前流泪。”
泪水滑落,滴在灯壁上,发出轻微“滋”声。
整盏灯骤然亮起,光芒穿透浓雾,照亮整座桥梁。
祖父的身影开始淡去。
“记住,”他的声音随风飘散,“治愈别人的前提,是先允许自己破碎。余烬协议的最后一章,叫‘重生’。”
桥塌了。
他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坐在列车座位上,额头沁汗,双手紧紧攥着那封佐川健一的信。
列车员推着餐车经过:“先生,您刚才睡着了,要不要来杯热茶?”
他摇头,望向窗外。
阳光正洒在雪峰之上,熠熠生辉。
抵达阿尔卑斯校区时,已是黄昏。校园广场上聚集了数百名学生与研究员,围着一块刚刚出土的古老石板。据地质探测显示,这块石头埋藏于此已有百年以上,表面覆盖青苔,但依稀可见铭文:
>**“当千万人同声哭泣,星辰亦会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