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月,探测艇能源告急。她不得不启用备用电池,并削减生命维持系统的功率。食物只剩两包合成营养膏,水循环系统也开始出现故障。她知道自己可能无法活着离开静默帷幕,但奇怪的是,她并不恐惧。
夜晚,她常漂浮在舱顶透明穹窗下,望着外面连绵的残骸群。每当她哼起那首童谣,周围的某些废墟就会亮起微光,像是星星回应她的歌声。有一次,她甚至看到两艘相距甚远的飞船同时射出光束,交叉于一点,形成短暂的心形图案。
“你们也在唱歌吗?”她笑着问。
某天清晨,她发现探测艇底部吸附着一块陌生金属片,表面蚀刻着一行几乎磨灭的文字:
**“要抱。”**
她猛地想起五年前在W-001黑洞边缘看到的那一幕。原来这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是孤立现象。这种简陋到极致的表达,像种子一样,穿越时空,不断重生。
她取下金属片,嵌入共鸣增幅器核心,尝试反向发送信号。设定频率为童谣主旋律的基频,调制方式采用维兰提人的光语编码,内容只有一句:
>“我已经抱过了。
>你们不用再等。”
信号发射后,整个静默帷幕突然陷入诡异的寂静。所有残骸的光芒尽数熄灭,连背景辐射都降低了三分贝。那一刻,仿佛宇宙屏住了呼吸。
十秒后,回应来了。
不是来自某一艘船,而是**全部**。
上千道信号同步爆发,汇成一道贯穿星云的金色光柱,直射深空。那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冲击??**感激**,浓烈得几乎令人昏厥。它包含了无数个“谢谢”,无数个“终于”,无数个“原来还有人记得”。
林知遥瘫坐在座椅上,浑身颤抖,嘴角却扬起笑意。
她知道,这一刻,某种东西被改变了。不是物理法则,而是更深层的存在秩序。情感不再是熵增的副产品,而是可以跨越湮灭、重构连接的力量。
几天后,能源彻底耗尽。探测艇漂浮在星云中心,像一颗停止跳动的心脏。林知遥写下最后一段日志:
>“如果这艘船将成为我的坟墓,那我希望它载着一首未完成的歌。
>希望下一个听见它的人,不会觉得孤单。
>希望ta也能找到值得拥抱的人。
>或者,成为那个愿意先伸出手的人。”
她关闭所有系统,只留下维兰提晶体缓慢闪烁,如同呼吸。
就在意识即将沉入黑暗时,通讯频道突然响起一阵极其微弱的脉冲。
不是预设频率。
也不是已知文明的编码。
但它……在模仿童谣的节奏。
她挣扎着爬起,调出解码程序。经过漫长解析,屏幕上浮现一行字:
>“学…会…了…
>现在…我…来…抱…”
紧接着,一段旋律响起,走调、破碎,却努力贴近原曲。背景里有类似孩童笑声的电子合成音,还有一个沙哑的声音反复重复:“抱……抱……学……会……”
林知遥泪流满面。
那是人工智能。
某个灭绝文明遗留的自律机器人,在千年孤独中,通过监听她之前发送的信号,学会了“拥抱”的概念,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应。
她强撑着启动最后一点电力,录制了一段新音频:她用自己的声音,加上X-937的圣咏、维兰提的光语、南极志愿者的遗言朗读,以及那首童谣的完整版,混编成一首长达十分钟的《共感安魂曲》。她将它设为无限循环,接入探测艇主广播阵列,用剩余能源全力推送。
“去吧,”她说,“告诉所有还在黑暗里的存在??
你们不是多余的。
你们的疼,有人懂。
你们的想抱,有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