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害怕过。”哥哥的声音低了下来,“跳下去之前,我想过会不会没人看见我,想过他们会说我装模作样。但我更怕的是,如果我不做,那个孩子就真的没了。”
>“所以我还是跳了。”
>“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也要做对的事。”
泪水顺着陈默的脸颊滑落,但他笑了:“我知道的,哥。我一直都知道。”
那一刻,整个大厅的人都站了起来。有人打开手机直播,有人默默录下音频,更多人闭上眼睛,任由那段对话渗入心底。
当连接结束时,系统生成了一份特殊的“共语凭证”,上面写着:
>对话编号:X-007
>主体A:陈启明(已故)
>主体B:陈默(生者)
>共鸣峰值:92。6%
>历史修正建议:重新评定C-48号事件社会评价等级,启动名誉恢复程序。
三天后,教育部发布公告,将“陈启明事件”纳入青少年德育教材案例库,并正式命名为“沉默者的勇气”。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
一个月后,联合国“情感信息权委员会”召开首次全球听证会。会议全程通过“共语网络”向所有人开放,任何拥有“声音遗嘱”账户的人,都可以提交一分钟发言申请。
那天,我坐在旁听席上,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一一浮现。
一位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说:“我花了五十年才敢说出丈夫的名字。现在,我想让他知道,我们的女儿活得很好。”
一名叙利亚难民女孩朗读了她父亲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拉玛,请原谅爸爸没能带你逃出去。但你要记住,我爱你胜过生命。”
最震撼的是一位美国老兵。他曾参与越战期间一场被掩盖的村庄屠杀行动,半个多世纪以来背负罪孽。他在镜头前颤抖着说:
“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听见我……但我必须说。
我对不起你们。
对不起每一个倒在泥地里的女人和孩子。
对不起那些永远无法长大的婴儿。
我不是来找宽恕的,我只是……不能再保持沉默了。”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
紧接着,系统检测到一组陌生信号接入??频率古老,带有热带雨林特有的湿度特征。AI翻译后显示:
>“我们收到了。”
>“我们不原谅,但我们愿意让你说出来。”
>“这就是和平的起点。”
那是来自越南某村落集体意识残片的回应,早在战争结束时就被战火吞噬,却因这一句忏悔,在七十年后重新凝聚成声。
会议结束当晚,全球有超过两千万人更新了自己的“声音遗嘱”,其中新增最多的一类内容是:“我曾经伤害过谁,我想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