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玉溪了啊。”
翟老睁开眼,看向车窗外。
这是一座温柔宁静的城市。
翟老以前来过这里,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
按当下的标准,如果你是抱着短期旅游的目的而来,那你多少会觉得有些平。。。
夜深了,回音镇的河面依旧泛着微光。纸船组成的桥影在水波中轻轻晃动,仿佛承载着千言万语,缓缓流向未知的远方。孩子们早已困倦,被家长抱回家中,唯有几个少年还守在岸边,手里攥着最后一封未放下的信。
“你说……它们真能送到吗?”一个戴眼镜的男孩低声问,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敢轻易袒露的忐忑。
身旁的女孩望着水面,睫毛上沾着露水般的月光:“送不送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说了。”
她将手中的信轻轻折成菱形,指尖在封口处停留片刻,像是怕惊扰了纸里藏着的心跳。然后,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那封信没有署名,只写着一行小字:
>“那天我说‘随便’的时候,其实是想你留下。”
纸船随流而去,融入那片由无数真心话编织的光影长河。河水忽然静了一瞬,涟漪如心跳般规律扩散,一圈,又一圈,像是某种回应。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一座高层公寓里,一个女人正站在阳台上抽烟。城市灯火在她身后铺展成一片虚假的星海,而她的目光却始终落在手机屏幕上??那是她女儿发来的第十七条语音消息。
前十六条,她都点了删除。
不是不想听,是不敢听。每一次点开,那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我想你了”,就像一把钝刀割在心上。她离婚五年,为了工作常年出差,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父母照看。每次视频,她都说“等忙完这阵就接你来住”,可“这阵”一忙就是三年。
她咬着烟,指节发白。突然,眼角余光瞥见窗外的河景公园??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小木桥,小时候她常和父亲坐在桥头钓鱼。如今桥已腐朽,连栏杆都不剩半截。
可就在今夜,那断桥之上,竟浮起一层薄雾般的光晕。
她猛地掐灭烟,冲进屋内翻找旧相册。泛黄的照片里,七岁的她扎着羊角辫,坐在父亲肩头,笑得没心没肺。背面有一行铅笔字,是她自己歪歪扭扭写的:
>“爸爸说,只要我还愿意说话,他就永远听得见。”
泪水猝不及防砸在纸上。
她颤抖着点开那条未听的语音,按下播放。
“妈妈……今天我考了全班第三。老师让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最想见的人》。我写了你。我说你很忙,但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对吧?……你不回消息也没关系,我就……就想告诉你一声。”
录音结束,只剩电流的轻响。
女人跪在地上,抱着手机嚎啕大哭。她不知道该回什么,打了很多字又删掉,最后只发出一句:
>“我在听。”
几乎在同一时刻,南极科考站的监测仪发出尖锐警报。冰层下的黑色晶体剧烈震颤,频率陡增三百倍,表面裂开一道细缝,渗出淡金色的液体。科学家们惊骇地发现,那些液滴落地即凝成冰花,每一片的纹路竟与全球各地刚刚说出的真心话声波完全吻合。
“这不是缄默种的复苏。”首席研究员盯着数据屏,声音发抖,“这是……反向共鸣。”
他调出过去二十四小时的情感波动图谱,整张地图像一颗搏动的心脏,热点集中在亚洲东部、欧洲北部和北美东海岸??正是“静默仪式”刚结束的区域。
“我们一直以为缄默种是病毒。”他喃喃道,“可它更像是镜子……照出人类不愿面对的空洞。”
而在梅园村,“言梅”树下,一位年轻男子久久伫立。他穿着笔挺的西装,领带松垮,眼底布满血丝。他是某互联网巨头的AI产品经理,也是“心声塔”项目的最初设计者之一。
当年他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沟通难题。“只要算法足够聪明,就能让人feel被理解。”他在发布会上意气风发地说。可后来,他亲眼看见系统如何把真实的痛苦简化为标签,如何用大数据生成“共情话术”,甚至如何诱导用户不断倾诉以延长使用时长??本质上,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情绪榨取。
直到昨晚,他在加班时无意间点开一段内部测试录像:一个抑郁症患者对着APP哭诉自己想死,系统回复:“很多人曾感到无助,但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哦~”
那一刻,他吐了。
今天清晨,他递交了辞呈,并匿名发布了所有核心代码漏洞报告。此刻站在这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铜制书签,上面刻着半句诗:
>“真言为骨……”
这是他在整理陈知秋遗物时找到的残片。阿婆临终前交给他,说:“有些东西,比流量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