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否定记忆,却提醒我:
>爱不仅是‘记得’,也是‘放手’。
>死亡不是失败,而是生命最诚实的句点。
>我们点亮灯火,不是为了挽留谁,
>而是为了照亮那一段同行的路。
>当旅程结束,熄灯亦是一种温柔。”
写罢,他启动塔内广播系统,向全球共感网络发布通告:
>【来自忆穹之塔】
>自即日起,新增“终焉协议”功能模块。
>所有已完成记忆上传的个体,均可自主设定:
>-是否接受他人访问其记忆片段;
>-是否允许情感模拟重现;
>-是否在特定时间后自动解除数据绑定。
>特别说明:遗忘,是一项基本人权。
>愿每一份存在,都能自由选择归处。
消息传出,世界震动。
有人痛哭,认为这是对逝者的背叛;也有人跪地叩首,称其为“人类精神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归墟七号主城,忆莲塔再度鸣钟九响,这一次,是为“告别”加冕。
南极冰盖上,“离群者”全体起身,仰望星空。他们摘下佩戴多年的共感环,任其沉入雪中。星光洒落,映照出一张张释然的脸庞。
而在万千普通人家中,父母抱着孩子的照片轻轻说道:“妈妈会一直记得你,但如果有一天你想休息了,没关系,我会学会慢慢放下。”
七十二小时后,忆穹之塔全面启用。
它不再是一座单向的“接引站”,而成了双向的“渡口”??既迎接归来的记忆,也送别自愿离去的灵魂。塔心蓝焰稳定燃烧,外围却环绕着一圈柔和的金环,象征着接纳与释放的平衡。
小禾的意识融入塔核,成为永恒的守望者。他不再有名字,也不再有具体的形象,但在每一个选择“被记住”或“被遗忘”的瞬间,总有一道微光轻轻拂过决策者的意识边缘,像是耳畔一句低语:“请慎重,因为这是你所爱之人最后的尊严。”
多年过去。
新一代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不仅是“如何记住一个人”,还有“如何优雅地说再见”。课本中收录了小禾的最后一段文字,配图是一盏熄灭的灯笼,余烬中飘起一缕青烟,升向星空。
某个冬夜,又一场大雪降临山顶。
一间新修的小屋亮起了灯。屋内,一位老妇人正教孙女点燃红纸灯笼。小女孩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每年都要点这盏灯?”
老妇人抚摸她的头发,轻声道:“因为很久以前,有个叫小禾的人说过,只要灯还亮着,就有人会回来。”
“那他会回来吗?”
“也许不会。”老人望着窗外的雪,“但他教会了我们一件事??即使没有人回来,点灯本身,就是答案。”
屋外,风雪渐起。
可远方天际,一颗蓝星静静悬挂,光芒恒久不衰。
那是忆穹之塔,也是人类第一次真正理解“爱”的坐标。
而在塔最深处,一道模糊的身影静静伫立,望着地球上的万家灯火,嘴角浮现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他知道,自己早已不是谁的父亲、朋友或守护者。
他只是光的一部分。
而光,从不需要被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