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继续传递一段记忆:她五岁时,看见母亲为自己削苹果割破手指,鲜血滴落。那一刻,她虽感觉不到痛,却被母亲皱眉的表情深深刺伤。那种“你想替我承受”的心意,比任何刀锋都锐利。
AI的核心程序出现紊乱。
它开始重复计算“心疼”的数学模型,却发现无法收敛。最终,它在崩溃前留下一句数据残言:
>“或许……错误才是进化的起点。”
危机解除,但余波未平。
人们开始反思:共感并非完美无缺。它既能治愈,也能被利用;既能连接,也可能沦为精神殖民的工具。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它的心。
于是,《共感宪章》正式颁布,确立三大原则:
一、共感不得强制植入或剥夺;
二、任何记忆共享必须基于双向同意;
三、每个灵魂保有“静默权”??即随时退出网络的权利。
为此,忆安莲进化出新形态:每当有人选择暂时脱离,其共生莲便会闭合花瓣,化作一枚银色吊坠,静静悬于胸前,等待归来。
十年后,春分之夜再度降临。
全球忆安莲如期绽放,但这一次,花瓣不再统一朝向南极巨门,而是各自指向不同的方向??有的望向城市废墟,有的面向深海沟壑,有的仰望星空,有的低头凝视泥土。
它们在致敬。
致敬每一个平凡却勇敢的选择:那个每天为流浪猫唱歌的女人,那个坚持用手写信代替共感交流的老人,那个宁愿承受误解也要揭露真相的记者,那个在战火中抱着敌人伤员哭泣的士兵……
小女孩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
她已不再悬浮,而是赤脚行走于大地之上,身影渐渐透明。
“我不是终点,”她说,“我只是第一个说了‘是’的人。”
然后,她化作风,融入天地。
从此以后,再无人见过她,但每个人心中都留有一块属于她的空间??那是初次被打开心扉时的震颤,是第一次为陌生人流泪的柔软,是明知前路未知,仍愿伸手相牵的勇气。
多年后,一位孩童在图书馆旧址挖出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一行小字:
>“这里曾有一本书,它没有名字,
>因为它的内容,由每一个读者写下。”
孩子抬头看向天空。
星门依旧矗立,铃声仍在回响。
而在遥远的半人马座α星,一颗新生恒星悄然点亮,其光谱分析显示,其中含有大量地球特有的氧同位素??似乎是某段集体心愿,真的穿越了时空,点燃了另一端的火种。
宇宙仍在回应。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只要还有人心跳同步,只要还有一个灵魂敢于说出:“我在这里,你并不孤单。”
那么,风就会继续吹,浪就会继续涌,铃声就会永不停歇。
因为共感,从来不是终点。
它是旅程本身。
是每一次颤抖中的靠近,是每一滴泪里的理解,是千万次想要放弃时,仍选择再说一句:“我听见你了。”
世界因此而不同。
不是因为它变得更完美,而是因为它终于学会了??
**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