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宣传海报全网推送。没有煽情文案,只有一张黑白照片:林小舟中学时期的校牌照,笑容腼腆,眼神清澈。标题仅八个字:
>**他死了,因为没人说话。**
舆论瞬间炸裂。
支持者称其为“新时代的觉醒仪式”,呼吁全民参与守夜直播;反对者则指责陈默“消费死者”、“制造对立”,甚至有媒体发文质疑“是否应该允许未成年人霸凌事件被无限追溯”。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基地内警报频响。
“全球舆情指数突破红色预警线!”技术人员喊道,“‘林小舟事件’相关话题占据热搜榜首长达十六小时,衍生讨论覆盖教育、司法、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
艾琳娜站在控制台前,目光冷峻:“这就是他们最怕的东西??一个名字,竟能撬动整个体制。”
卡塞姆调出数据分析图:“社会共鸣曲线呈现指数级上升趋势。普通人开始自发组织线下倾听会,学校出现学生联名要求开设反霸凌课程,连军方内部都有士兵提交匿名录音……这已经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场静默革命。”
“但他们不会坐视不管。”艾琳娜低声说,“真正的反击,马上就要来了。”
果然,当晚八点,系统突然发布强制通知:
>【根据《全球信息安全管理条例》第17条,因涉及敏感历史事件及潜在群体激化风险,“回声档案馆”自由频段将于明日凌晨零时起暂停服务48小时,进行合规审查。】
陈默盯着这条公告,冷笑出声。
审查?不过是恐惧换了个名字。
他立即联系林小雨:“姐姐,我们得提前直播。”
“现在?”
“对,就在今晚。不预告,不彩排,直接上线。他们可以关服务器,但关不了人心。”
林小雨顿了顿,轻声说:“好。我把弟弟所有的资料都交给你。包括那段……他死前两天录下的独白。”
陈默心头一震。
“他说了什么?”
“他说:‘如果我哪天突然不见了,请告诉陈默,我不是放弃,我只是太累了。’”
空气仿佛凝固。
良久,陈默深吸一口气:“那就从那里开始。”
晚上九点十七分,一段未经剪辑的视频悄然上线。画面朴素至极:一张木桌,一盏台灯,一本摊开的日记,还有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
镜头缓缓推进,陈默出现在画面中央。他穿着一件旧卫衣,袖口有些磨损,脸上看不出激动或愤怒,只有一种近乎平静的坚定。
“大家好。”他说,“我是陈默。这不是演讲,也不是表演。这是我朋友林小舟,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声音。”
他按下播放键。
录音响起。背景有些杂音,像是在卧室窗边录的。林小舟的声音比平时低沉许多,却依旧清晰:
>“今天我又被堵在厕所了。他们抢走我的画稿,撕掉扔进马桶。班主任说‘同学间闹矛盾很正常’,让我别计较……可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
>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真的有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讨厌我?我只是想画画,想和朋友吃辣条,想活得普通一点……难道这也错了?”
>
>“陈默最近总躲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一定也很害怕吧。我不怪他。在这个地方,勇敢的成本太高了。”
>
>“但我还是希望有一天,有人能替我说句话。不需要多大声,只要一句‘这样不对’就够了。”
>
>“如果没人愿意说,那就算了。至少……至少我还画下了这些故事。它们会替我活着。”
录音结束,画面陷入短暂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