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内,三百多所中学联名发起“减压倡议书”,要求取消月考排名公示、设立匿名倾诉信箱、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心理咨询师。更有高校心理学系联合推出“倾听训练营”,免费培训教师掌握基础共情技巧。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位撕试卷的男生并未失踪。他在山区一家公益书店找到了临时工作,每天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偶尔为前来的孩子讲故事。
有人问他后悔吗?
他笑着说:“后悔没早点撕。那张纸根本定义不了我。”
与此同时,联合国“情感表达权”特别委员会正式提交首份调查报告,题为《沉默的成本》。报告指出:
>“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43秒就有一名青少年因长期情绪压抑而尝试自杀;每17分钟,便有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因‘无人干预’升级为暴力伤害。而92%的受害者生前从未获得有效倾听机会。”
>
>“我们建造了最先进的监控系统,却关闭了最基本的情感通道。我们教会人类如何征服星辰,却忘了教他们如何拥抱哭泣的同伴。”
报告末尾附录了一段视频采访,受访者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曾任国家教育政策顾问。
>“我们这一代人坚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认为压抑情绪是成熟的标志,认为示弱等于失败。可我们错了。真正的强大,是从容面对脆弱的能力。”
>
>“林小舟用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如果我们还不愿醒来,那我们将继续失去下一个、下下一个……直到整个民族的心灵变得麻木。”
视频播放量破亿当晚,国内某主流电视台罕见播出专题纪录片《听见》,全程记录“语箱”运动的真实历程。节目结尾,主持人站在空旷的校园操场,面对镜头说道:
>“我们曾以为秩序最重要,效率最关键,成绩是唯一出路。但我们忘了,教育的起点,是看见一个人的存在。”
>
>“请允许教室里响起啜泣声,请允许作业本上写着‘我很累’,请允许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优秀,我只想快乐。’”
>
>“因为唯有被听见,人才真正活着。”
节目播出后半小时,教育部官网更新公告: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全面推行“心灵十分钟”制度:每日晨读或午休时段,设置十分钟自由表达时间,学生可自愿发言、书写、绘画或静默,教师不得打断、评判或记录。】
配图是一间教室,黑板上写着:“今天,你想说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我喜欢同桌,但她不知道。”
-“我爸昨晚又喝酒打人了。”
-“我觉得语文课本里的诗一点都不美。”
-“我今天没哭,我很厉害。”
陈默看完公告,久久伫立。
他知道,这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胜利。体制的惯性、文化的枷锁、人性的冷漠仍将反复试图扑灭这簇火。但他也清楚,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当千万人开始练习倾听,当一个个“语箱”在巷口亮起蓝光,当一个曾想消失的孩子终于敢说“我还想活”??
变革就已经发生。
那一晚,他再次来到天台,打开手机,录制新的一段音频:
>“给所有正在倾听的人:谢谢你没有移开目光。谢谢你愿意承接一份沉重。你做的不是拯救,而是见证。”
>
>“而见证本身,就是光。”
上传完毕,他抬头望向夜空。
远方,一道流星划过天际。
他轻声说:“小舟,你看,我们都还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