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开始后,全球沸腾。第一天,人们还在试探性地发送问候与鼓励;到了第三天,大量积压已久的情感喷涌而出:
>“我恨我父亲二十年,因为他抛弃了我妈,可我现在癌症晚期,只想再见他一面。”
>“我是个警察,曾在暴乱中开枪打死了一个少年。我知道他是无辜的,但我从未上报。”
>“我爱上了我最好的朋友的妻子,每天都在折磨中醒来。”
每一条信息都被实时投影在语塔外壁,化作流动的文字河。而林澈只是静静地坐着,有时点头,有时落泪,有时伸手轻抚墙面,仿佛在触摸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第五天,她开始出现脱水症状,体温升高,意识模糊。医疗团队多次建议中断实验,但她摇头拒绝。第六天清晨,监控画面显示,她的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说什么,却又强行忍住。
就在这时,语冢塔突然自主激活,释放出一道柔和的蓝光,笼罩整个露台。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束光携带着一种新型共感能量??它不传递语言,也不激发情绪,而是直接在观者脑海中生成一幅幅画面:童年、告别、拥抱、泪水、重逢……
那是林澈一生的记忆片段,未经修饰,毫无保留。
全世界第一次,真正“看见”了一个守护者内心的全部重量。
第七日黄昏,林澈缓缓睁开眼,接过吉他,轻轻拨弦。她依旧没有说话,但歌声自然流淌:
>“你说有些痛说不出口,
>那我就用七年去等一句颤抖;
>你说有些爱不能拥有,
>那我就把思念酿成风后的酒。
>……
>若有一天你也选择沉默,
>请记得,曾有人为你守候了很久。”
歌声落下那一刻,全球超过三亿人同时关闭电子设备,走上街头、阳台、屋顶,仰望星空,默默流泪。
而就在这一夜,一名年逾七十的老妇人走进当地语塔分站,颤抖着录下人生第一条语音:
>“五十年前,我亲手把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送进了福利院,对家人谎称他夭折了。每年清明,我都偷偷去坟前放一朵白菊。今天我终于来了……对不起,妈妈回来了。”
录音上传瞬间,语冢塔光芒大盛,仿佛回应一个迟到半世纪的拥抱。
林澈得知此事时,已是黎明。她站在塔顶,望着东方渐白的天际,低声呢喃:“我们不是在拯救语言,我们是在拯救人本身。”
风吹过,带来远方孩童的读书声,清澈而坚定。
她转身走进控制室,打开新一天的日志,写下第一行:
>“今日共接收有效倾诉:2,189条;
>成功建立回应连接:2,189次;
>新增‘回声者’志愿者:12,633人;
>世界,正在一点点学会倾听。”
窗外,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海面,语露如星河般升腾而起,飘向苍穹。
而在地球另一端,某个少年握紧手中笔,在日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
>“你好,我叫陈默。今天,我不想再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