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年轻人,不要怕孤独。当你坚持做对的事,哪怕全世界沉默,宇宙也会回应你。”
>
>画面最后定格在他写下的一句话:
>
>**“愿你们活得比我勇敢。”**
传输完成,我拔下硬盘,正要离开,突然听见走廊传来脚步声。
不止一人。
我迅速关闭设备,藏身于档案架后。两个穿黑西装的男人走进来,其中一人拿着对讲机:“确认目标已被访问,立即封锁出口,启动追踪程序。”
是吴世勋的人!
我屏息贴墙移动,借着消防通道的应急灯逃离地下层。刚冲出后门,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来,车窗降下,朱韵的声音传来:“快上车!”
轮胎摩擦地面,尖叫着拐入小巷。
“他们怎么这么快?”我喘着气问。
“有人泄密。”她咬牙,“但我们拿到了全部数据。现在全球三百个节点已经开始同步加密备份。”
我靠在座椅上,心脏狂跳,手中紧握着那块硬盘,仿佛抱着一颗尚未引爆的核弹。
第二天清晨,我们把所有内容打包成“昆仑全集?终极版”,设定七十二小时延迟发布,并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记忆遗产”候选名录。
与此同时,一封署名“一群不愿沉默的科研工作者”的公开信出现在各大平台:
>“我们曾在黑暗中行走,也曾被迫低头。但现在,我们要替那些没能走到今天的人发声。请允许历史恢复本来面目。”
舆论如潮水般涌来。
高校教授联名呼吁重评“两弹一星”幕后贡献者;退役军人协会发起“寻找无名英雄”行动;甚至有海外华人组织提议将四人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压力之下,中央高层终于表态:成立独立第三方审查委员会,彻查“重大科技工程中的历史公正问题”。
吴世勋被暂停一切待遇,接受问询。
但他拒不认错,只说了一句:“我当时也是为了国家。”
我说:“可国家不只是权力的容器,更是千万普通人信念的集合。你们怕追问过去会动摇现在,却忘了??真正的稳固,来自坦诚面对错误的勇气。”
一个月后,国务院正式发布公告:
>经核查,林知远、董明远、赵承志、李允明四位科学家,在我国核能与航天事业早期发展中作出不可替代的关键贡献。因历史原因长期未获公正评价,现予以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列入国家英模谱系。
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规格极高。四位家属代表上台领奖时,全场起立默哀三分钟。
我站在人群最后,看见林晚秋捧着父亲当年的工作笔记,轻轻放在纪念台上。那本笔记最后一页写着:
>“我不求青史留名,只愿后人不必再以沉默换取前行的权利。”
仪式结束后,我去看了沈明昭。
他住在医院顶层单间,窗外是整片紫禁城的屋檐。听说我来了,竟挣扎着坐起身。
“你赢了。”他看着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