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李允明先生吗?”
他手一抖,刀尖划破指尖。血珠渗出,滴落在竹片上。
良久,他才喃喃道:“这个名字……我已经四十多年没听过了。”
屋里陈设简陋,唯一值钱的是一台老式收音机。墙上挂着一幅手绘地图,标注着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位置。书架上堆满物理教材和学生作业本。
他不愿多谈过去,直到我拿出那张泛黄的合影。
他的手剧烈颤抖起来,眼泪无声滑落。
“我以为他们都忘了我……可你们还带着这张照片来找我。”
那一夜,他讲了很多。
原来,1977年“昆仑计划”接近尾声时,吴世勋曾秘密召见他,许诺只要他配合将功劳归于“领导小组”,便可提拔为副院长。他拒绝了。几天后,他被诬陷向境外传递资料,随即被捕。
“我不是怕坐牢。”他说,“我是怕说出来也没人信。那时候,话语权不在我们手里。”
出狱后,他辗转西南边陲,隐姓埋名教书育人。“我想,既然不能亲手搞科研,那就教孩子学会思考。至少,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诚实。”
临别时,他从床底取出一只铁皮盒,递给我:“这是我偷偷保留的一份原始设计草图。我一直不敢拿出来,但现在……我觉得可以了。”
图纸展开,竟是离心机核心部件的三维分解图,旁边密密麻麻写着计算公式和优化建议。落款日期:1976年12月26日。
比林知远的手稿还早近十个月。
我跪在地上,双手捧图,泪水模糊视线。
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继承”。
一年后,国家启动“星辰计划”,旨在重建本土高端制造产业链。我受邀担任顾问。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主持人问我:“您觉得,今天我们还需要‘昆仑精神’吗?”
我望着镜头,平静地说:
“需要。因为谎言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衣服。
今天的‘昆仑’不在戈壁深处,而在芯片实验室里,在航天控制台前,在每一个拒绝抄袭、坚持原创的年轻人笔下。
只要还有人愿意守住底线,火种就不会灭。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钟擦亮,让它继续响下去。”
节目播出当晚,全国多地中学自发组织学生观看。第二天,微博热搜出现一条话题:#我想成为那个不肯闭眼的人#,阅读量破十亿。
而在新疆,“记得”纪念馆每日参观人数突破五千。孩子们在留言墙上写道:
“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
“谢谢你们为我们扛过雷。”
“我会记住你们的名字。”
风吹过戈壁,拂动旗杆上的红旗,猎猎作响。
我站在碑前,轻声念出那些镌刻的名字:林知远、董明远、赵承志、李允明……
然后转身,走向下一个线索。
因为我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永远值得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