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行手写体注释,笔迹苍劲而熟悉:
>“若此门开启,请代我看看那束蓝光。”
>
>??林知远,1977。11。03
我眼眶发热。
原来他早就预见了一切。他知道项目会被压制,成果会被销毁,但他更知道,只要留下足够的线索,总有一天,会有人顺着光回来。
“你想试试启动它吗?”林晓禾问我。
我摇头:“不是我想不想的问题。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了。”
她看着我,忽然笑了:“可您也是‘他们’的一部分啊。没有您,这些证据不会重见天日;没有您,青萍工程不会这么快落地。”
我沉默片刻,最终还是走上前,在授权栏输入了自己的身份验证码??作为青萍工程首席顾问,我的生物信息已被录入国家科技信用体系最高层级。
紧接着,林晓禾输入她的学号与导师编号。
第三位授权者很快连线接入:远在青海的张教授,通过卫星通道完成远程认证。
三重验证完毕,系统发出一声清越的提示音:
>**【光之守则】协议生效。YUAN-7-G7主控系统全面解封。**
>
>正在加载初始引导程序……
>
>数据溯源中:昆仑基地?1977年冬
投影屏上开始播放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影像。
画面灰暗晃动,显然是用老旧摄像设备偷拍而成。镜头对准一间地下室,墙上挂着手绘的磁场约束模型图,桌上散落着计算纸与焊接工具。几个人围坐在一台简陋的终端前,正在调试设备。其中一人背对着镜头,身形瘦削,戴着黑框眼镜。
是年轻的林知远。
他抬起头,看向摄像头,声音沙哑却清晰:
>“如果这段录像能被看到,说明我们成功了。或者,失败得足够久,久到世界终于准备好听真话。”
>
>他停顿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
>“YUAN-7从来不是一个技术项目。它是反抗。是对抗愚昧、贪婪、短视的文明自救行动。我们这些人,有的会被打成疯子,有的会被送进监狱,甚至死于‘意外’。但我们必须做,因为如果我们不做,就没人会做。”
>
>镜头外有人低声提醒时间到了。
>
>他点点头,最后说道:
>
>“记住,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失败,而是遗忘。所以,请把这一切传下去??用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藏进收音机芯片,刻在陶瓷板上,埋进孩子的玩具里……只要火种还在,人类就有希望。”
录像结束。
实验室陷入长久的静默。
良久,林晓禾低声说:“我第一次看这段的时候,哭了两个小时。”
我没有说话,只是伸手触碰投影残留的光影,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冬天的气息??寒冷、压抑,却又燃烧着不可熄灭的理想。
当晚,我住在学校招待所,彻夜未眠。
凌晨三点,我起身写下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国家档案馆解密委员会、中科院聚变研究所、教育部教材编写组,以及十一家主流媒体科技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