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只有两个字:**公开**。
正文如下:
>我们已确认,YUAN-7项目不仅真实存在,且其技术理念领先时代四十余年。
>目前,“启明-0”原型机已完成首次全系统唤醒测试,G7主控代码全面解封,原始设计理念、分布式研发网络、关键人物贡献均可追溯。
>同时,我们发现了“光之守则”协议,证明该项目自诞生之初即设有跨代传承机制,旨在确保知识不会因政治打压而断绝。
>基于此,我请求立即启动《昆仑计划》第二阶段解密流程,并建议将YUAN-7列为国家级科技遗产保护对象。
>此外,提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寻找星火”行动,鼓励民间提供线索,寻找当年参与隐蔽研发的无名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给予正式追认与荣誉补偿。
>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交代,更是对未来负责。
发送之后,我又加了一句:
>**请让孩子们知道,英雄从未死去,他们只是藏进了时间。**
天亮后,这封信被迅速转发至各大平台,引发新一轮舆论风暴。
三天内,#寻找星火#话题阅读量突破八亿。无数普通人站出来讲述家族秘史:有山东农村的老电工说父亲临终前交给他一块刻满符号的铜片,说是“保命的东西”;有广东佛山的退休教师翻出丈夫五十年前的工作笔记,里面赫然写着“环向偏滤器压力测试失败,需改进绝缘层材料”;更有黑龙江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兵寄来一封泛黄的信,署名是“昆仑基地炊事班班长刘大柱”,信中写道:
>“我不知道你们搞的是啥高科技,我就记得那几年冬天特别冷,可那些科学家天天啃窝头还笑呵呵地说‘快成了’。有一次爆炸,烧伤了好几个人,我去送饭,看见一个年轻人躺在担架上,手里还攥着一张画满线条的纸。我问他疼不疼,他说‘不疼,数据没丢就行’。”
>
>“我想问问,他们……后来成没成?”
我在回复中写道:“成了。您送去的每一顿饭,都是照亮未来的光。”
与此同时,青萍工程迎来新进展。国家决定追加投资六十亿元,用于建设“青萍科技走廊”,涵盖聚变研发中心、青年创新孵化基地、历史纪念馆三位一体工程。其中纪念馆的设计方案由公众投票选出,最终胜出的作品名为《破土》:一座倾斜向上生长的混凝土巨碑,裂缝中透出蓝色冷光,象征被压抑却终将冲破黑暗的力量。
奠基仪式那天,我再次来到青海湖畔。
高原的风吹拂着每个人的衣角,天空湛蓝如洗。仪式开始前,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个密封盒,说是从施工现场挖出的??就在原定主控室地基下方两米处,埋着一只铅制保险罐,外面包裹着多层蜡封与油布。
打开后,里面是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型号与林知远遗物中的那一台完全相同。旁边附着一张纸条,字迹陌生却工整:
>“交给下一个听见它的人。”
>
>??匿名
我们当场播放。
磁带转动,电流杂音过后,传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带着南方口音:
>“我是陈婉如,1977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昆仑基地外围信息中转员。今天是1978年4月5日,组织通知我们立即撤离。我知道,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
>她的声音颤抖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平静。
>
>“我把YUAN-7的关键参数拆分成七段,分别藏进七件日常物品:红灯牌收音机、气象探空仪、军用水壶、学生课本、食堂饭票、广播喇叭、还有……我女儿的布娃娃。它们会被送出基地,送往七个不同城市。只要有一件留存下来,火种就不会灭。”
>
>短暂沉默后,她轻声说:
>
>“对不起,亲爱的女儿。妈妈没能陪你长大。但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抱着那个娃娃,听到我说的话。然后告诉你身边的人:**曾经有一群人,为了你们能活得更有尊严,甘愿把自己变成影子。**”
>
>录音到此戛然而止。
全场肃然。
朱韵站在我身旁,眼中有泪光闪动。
“她女儿……会不会就是……”她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