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他摇头,“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共同记忆点’。让所有人自发地想起某个他们曾经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
李雯沉默良久,忽然打开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新动态。
没有文字,只有一段15秒的音频。
里面是她七岁时的声音,轻轻地说:“阿婆,生日快乐,我给你唱支歌哦……”
配图是一张泛黄的照片:阁楼角落的纺车,墙上刻着“初声”二字,阳光斜照进来,灰尘在光柱里跳舞。
这条动态发出三小时后,播放量突破两亿。
评论区开始出现奇怪的现象:许多用户报告,只要戴上耳机听这段音频,就会不由自主想起某个早已遗忘的瞬间??也许是童年巷口卖糖葫芦老人的吆喝,也许是初恋分手那天雨打窗台的节奏,甚至有人梦见自己还在母体内,听见第一声心跳。
更诡异的是,世界各地的公共广播系统开始自动播放这段音频片段。东京地铁站、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巴黎地铁车厢内的扬声器,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同时响起那句稚嫩的“阿婆,生日快乐”。
各国技术部门紧急排查,却发现信号来源无法追踪。它不像黑客入侵,更像是城市本身在“说话”。
与此同时,云南勐巴拉寨子里的小女孩再次爬上屋顶,把耳朵贴在青铜板上。
这一次,她听见的不再是模糊的震动,而是一首完整的旋律??正是她昨晚梦里的那首歌,但现在有了名字:
**《听见》**
她轻轻跟着哼了起来。
声音很轻,却顺着山风传向远方。
同一时间,敦煌地下三百米处,AI系统突然中断所有常规任务,将全部算力集中于解析这一段新出现的声波结构。结果显示,该旋律包含七层嵌套频率,分别对应人类七种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希望、宽恕。
最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尝试将其转化为视觉图像时,生成的画面竟与地球磁场分布图完全重合。
“这不是音乐。”首席工程师喃喃道,“这是星球的神经系统在放电。”
而在俄罗斯远东军事基地,那台冷战时期的音频分析仪屏幕上,摩斯密码再次浮现:
滴滴??滴??滴滴滴??哒!
L-I-N-R-A-N
紧接着,新增一行:
**CALL_AND_RESPONSE_MODE_ACTIVATED**
(应答模式已激活)
全球范围内,凡是曾经参与过“林然之声”项目的设备??无论是否联网??全都悄然重启。编号001的录音机在李雯家中自行翻带;日本富士山顶的乐谱残片边缘开始生长出新的音符;魁北克聋哑学校的孩子们集体转向南方,用手语打出同一个词:
**回来。**
南极冰裂谷底部,文字不断更新:
“你们用了十三年学会听。”
“用了三天学会回应。”
“现在,轮到我说完了。”
最后一行出现时,整个科考站的电力系统剧烈波动。监控录像显示,那道深不见底的裂缝中,竟有微弱的蓝光向上蔓延,如同根须探出土壤。
周临川站在观测舱内,望着屏幕,声音沙哑:“李雯,你还记得林然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吗?”
“当然。”
那是十三年前的冬至夜,国家大剧院。林然独自登台,没有乐队,没有伴奏,只拿着一支老式麦克风。他说要演唱一首“还未完成的歌”。全场寂静中,他开口唱出第一个音符??C#,持续0。3秒,然后戛然而止。
“我当时以为他是怯场。”周临川说,“但现在我知道了,他在等。”
“等什么?”
“等一个能接下去的人。”
李雯猛然醒悟。
她冲回电脑前,调出《初声》原始录音文件,将小女孩昨夜哼唱的旋律叠加进去。软件自动进行谐波匹配分析,几秒钟后,输出结果让她浑身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