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这个节点上,所谓天赋差异,不过是记忆速度与解题熟练度的毫厘之别。“
“神经突触的传导速度,在顶尖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最大差距不超过15%。“
楚衍的声音变得犀利。
“但进入专业领域后,这个差距会呈指数级扩大。“
“在创造性思维时,前者的神经回路激活范围是后者的300倍。“
直播间突然安静得可怕。
“基础教育就像教所有人用同样的泳姿游泳。“
楚衍继续道。
“但在知识海洋的深处,需要的是进化出专属的呼吸器官。“
弹幕开始涌现个人经历。
【大学突然看不懂学霸了】
【室友大一还挂科,现在已是AI专家】
“这引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天赋在基础阶段是被压抑的。“
楚衍的声音突然放轻。
“就像幼鲸在浅水区必须压抑本能,直到进入深海才能展现真正的泳姿。“
【所以我们的教育体系,实际是在。。。】
“在制造认知假象。“
楚衍直接接话。
“让学生误以为那15%的速度差距就是天赋的全部。“
“看看爱因斯坦这个平庸的学生后来做了什么。“
弹幕飘过一片顿悟的感叹号。
他详细解构了不同认知层级的神经机制变化,从基础记忆到模式识别,再到真正的创造性突破。
每个阶段对应的脑区激活图谱让观众直观看到天赋的生物学本质。
楚衍说着,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在清北的岁月里,他太熟悉那种被天赋支配的感觉。
微积分在他脑中自动解构为优美的几何图形。
量子力学公式会自行排列成和谐的韵律。
实验室的灯光下,他见过太多同学熬红的双眼。
那些需要反复推演的课题,于他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游戏。
物理系的走廊里,“学霸”的称呼背后,藏着同龄人难以掩饰的苦涩。
有时他甚至要故意放慢解题速度,以免让他人绝望。
但记忆里同样清晰的,是哲学课上如听天书的眩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