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类的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还是任何宏观交互都会触发?”
“如果观测仅仅是量子系统与环境发生纠缠,那宇宙本身就是个超级观测者。”
他对这些确实充满疑问。
“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微观实验需要特定的观测者。”
“就像维格纳的朋友悖论,当实验者的朋友记录结果时,波函数是否已经坍缩?”
楚衍自然是提出了更有深度的问题。
“或许宇宙的兼容性远超我们想象。”
沈骁叹了口气。
“它既能容纳确定性的经典物理,也能包容概率性的量子规则。”
两人都明白,这个关于观测本质的假设仍有无数漏洞。
观测尺度的界限在哪里。
意识在量子世界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在理论的讨论中,他们二人都展现出惊人的思维共振。
两人都意识到宇宙在观测前后的状态切换机制。
楚衍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直击核心。
这种化繁为简的洞察力,恰是科研领域最珍贵的天赋。
越是接近本质的真理。
往往越能用朴素的逻辑阐述。
沈骁的思考更加具有思辨性。
他抛出的问题,在量子研究中堪称棘手难题。
面对这些困惑,楚衍从没有退缩。
他总能迅速捕捉关键矛盾,用生活化的类比与严谨的推导逐一解答。
两人的思维碰撞形成奇妙的互补。
沈骁的疑问拓展着理论边界,楚衍的解答则夯实底层逻辑。
在你来我往的探讨中,一套关于量子观测本质的理论框架正悄然成型。
“这可能是我见过最简洁的量子观测理论框架。”
沈骁忽然重重地呼出一口气,嘴角泛起不易察觉的笑意。
楚衍有些惊讶。
事实上,从踏入沈骁的家里开始,他的神经就紧绷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沈骁本就在学术界的声名如雷贯耳。
此刻对方的认可,竟让他有种在高考放榜日查到成绩的释然。
“既然理论框架已经成型,下一步打算往哪个方向延伸?”
沈骁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