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不能让观众看完电影,只留下满脑子的虚无吧?”
讨论声愈发激烈。
有人提出在对抗环节增加科技突破的情节。
有人建议设计星际方舟的逃生支线,试图为绝望的故事撕开一道光。
但每当这些方案被抛出,总会有人引用楚衍直播时的话反驳。
“宇宙不会给人类暗示,更不会给人类准备好答案。”
“或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
“楚衍想呈现的根本不是如何解决灾难,而是人类在绝对未知面前的集体认知觉醒。”
“在这部电影里,即便注定失败,那些试图破译圆周率,坚持探索的角色,本身就是希望的象征。”
沉默许久的林晴突然站起。
这个观点让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
陈默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
“所以,我们要把希望渺茫本身塑造成希望?”
“让观众看到,哪怕结局已定,人类依然会选择抗争到底?”
随着讨论的深入,团队逐渐达成共识。
不回避绝望,而是将其转化为对生命意志的赞歌。
他们开始重新解构剧本。
让宇航员在数据崩溃时选择留下最后影像。
让科学家在明知徒劳时仍坚持演算。
这些细微的人性光芒。
将成为黑暗宇宙中最耀眼的星火。
每个人都明白?
他们正在参与创作的,或许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商业片,而是一部叩击灵魂的哲学寓言。
它讲述的不是宇宙如何毁灭文明。
是文明如何在毁灭中定义自己的存在。
“但我觉得还是太悲观了!”陈默重重地敲了敲桌子。
“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寻找希望,不是来看人类如何走向灭亡的。”
他的话音刚落,质疑声此起彼伏。
有人翻出近年票房数据。
试图证明绝望结局在市场上的失败案例。
“但有些牺牲本身就是意义。”
林晴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