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方式能让观众在解谜过程中真正成为故事的观测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
楚衍总结道。
他的解释瞬间照亮了编剧们困惑的迷雾。
“大家可以积极讨论一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群里进行讨论。”
他将古典典故与前沿科研的融合解析得丝丝入扣。
从量子物理的叠加态到弦理论的多维空间。
每个晦涩概念都化作了清晰的创作支点。
消息末尾那句积极讨论的号召。
在众人眼中倒像是一种委婉的鼓励。
毕竟如此通透的阐述,已然没有太多探讨的必要。
陈默反复读着消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心中只剩惊叹。
“这哪里是导演,分明是跨界的科研型编剧。”
张明盯着屏幕喃喃自语。
林晴更是怔在原地,原本准备好的疑问此刻都成了多余。
群里陷入诡异的安静,没人敢率先打破这份震撼。
他们突然意识到,若连这般直白的指引都无法领会,确实说不过去。
这份顿悟带来的冲击,远比先前的困惑更令人手足无措。
他们终于理解了楚衍直播间人气爆棚的缘由。
楚衍的逻辑严谨又深入浅出。
每一个观点都蕴含着令人叹服的知识密度。
让人忍不住将这些干货深深记在脑海里。
他们而是充满信心,准备沿着楚衍指引的方向。
将这些精妙的构思转化为跌宕起伏的剧本。
楚衍明白自己与编剧团队虽同处电影创作领域。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模式。
作为兼具科研背景的跨界者。
他明白不能以严苛的学术标准要求文学出身的编剧们。
在讨论过程中。
楚衍从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
他只能像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晦涩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故事元素,引导编剧们自主思考。
面对他们的迷茫与不解,他从未流露出一丝责怪。
反而以包容的心态,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保留了创作的开放性,又给予团队充分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