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而涣散军纪之气氛必出昏官,借此机会,杀鸡儆猴。
nbsp;nbsp;nbsp;nbsp;军纪的确应当整顿,但放在这个时候却并不合适。
nbsp;nbsp;nbsp;nbsp;此时不宜起兵,此时应当发展国力,休养生息。
nbsp;nbsp;nbsp;nbsp;张说犹豫,正欲直言。
nbsp;nbsp;nbsp;nbsp;但突有灵光闪现。
nbsp;nbsp;nbsp;nbsp;那是骊山啊!
nbsp;nbsp;nbsp;nbsp;天子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地方官员皆要前来拜见。
nbsp;nbsp;nbsp;nbsp;同州,恰巧在这方圆三百里内。
nbsp;nbsp;nbsp;nbsp;姚崇为同州刺史,正是在前去拜见的官员之列啊!
nbsp;nbsp;nbsp;nbsp;陛下之心哪里完全在阅兵之上,这是要去仿刘备三顾茅庐,亲自去请姚大人啊!
nbsp;nbsp;nbsp;nbsp;张说猛地抬头看向前面的帝王。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看张说的反应,知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笑着开口问道:“爱卿认为朕此举如何?”
nbsp;nbsp;nbsp;nbsp;张说行大礼,掷地有声:“陛下圣明!”
nbsp;nbsp;nbsp;nbsp;陛下的此番举动无论是否能请来姚崇,但至少能让朝廷上的百官安了三分的心。
nbsp;nbsp;nbsp;nbsp;很多时候,文武百官想要的不是听皇帝说了些什么,而是看皇帝做了什么。
nbsp;nbsp;nbsp;nbsp;“陛下既有决断,那臣便告退了。”
nbsp;nbsp;nbsp;nbsp;他来之前,心尚有疑虑。
nbsp;nbsp;nbsp;nbsp;这天幕出现,到底是国家之幸还是国家之难。
nbsp;nbsp;nbsp;nbsp;天幕出现,预言未来。
nbsp;nbsp;nbsp;nbsp;盛唐覆灭,奸臣当道,一心为国的能臣遭陷害惨死,心怀天下的忠言难以直达上听。
nbsp;nbsp;nbsp;nbsp;甚至于一国之首,整个大唐的心脏,在兵临城下之际抛弃了他的臣民只为苟活。
nbsp;nbsp;nbsp;nbsp;触目惊心的文字像大山一样压在众人心头之上。
nbsp;nbsp;nbsp;nbsp;于是文武百官为保命而保守不前,甚至于不再谏言。
nbsp;nbsp;nbsp;nbsp;在来之前,他甚至担心陛下看到天幕之后,心有一团疙瘩郁结于心,就此堕落。
nbsp;nbsp;nbsp;nbsp;可今日他所看到的,还是那个胸怀志向的皇太子。
nbsp;nbsp;nbsp;nbsp;如此他便放心了。
nbsp;nbsp;nbsp;nbsp;自天幕消失,李隆基与父亲在宣政殿的谈话之后,他一改看天幕之时的样子。
nbsp;nbsp;nbsp;nbsp;他无辩解,也不同人分辨。
nbsp;nbsp;nbsp;nbsp;只是执政更勤勉了,百官谏言都记在心上并择优取用了。
nbsp;nbsp;nbsp;nbsp;端看此时的李隆基,完全不会将其与天幕所言几十年之后的那个昏庸的君主联系在一起。
nbsp;nbsp;nbsp;nbsp;李隆基将朝堂的气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nbsp;nbsp;nbsp;nbsp;他在等,等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