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ET》观影人次只有120万,回本勉强、估计得小亏一笔;《以牙还牙》更白瞎、老套的剧情、动作戏缺乏新意,观影人次连50万都不是,50亿韩元的制作成本全打了水漂。”
两人扯着闲篇,“要不是咬着牙坚持,早就撑不下去了。”导演唏嘘不已。
“韩国电影市场太‘卷’了。本土市场盘子小,资源几乎都攥在少数大公司手里,竞争异常激烈,优质剧本就是稀缺品。市场有限的容量、很难给新人机会、新人编剧和导演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李忠浩都已经三十多岁、是个胡子拉碴的大叔,但在导演行业还是个新人萌新。
“说到底,乐天还是押宝商业片路线,想靠着类型化、高回报的片子快速打开市场。再扶持新人导演,既能控制成本、降低风险,又能挖掘潜力,算盘打得精着呢。”
他们拍的电话就是非常典型的商业片,主要围绕着一通神秘电话连接两个时空展开、充满了各种惊悚和悬疑元素,如突然出现的危险场景、紧张刺激的追逐戏等。
这些情节虽然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心跳加速,但大多是为了营造紧张氛围,简单地呈现了通过电话改变过去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没有对命运、因果等哲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没有对社会现象、人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角色塑造就更为单薄。
对此导演他表示已经尽力打磨了。“为了平衡娱乐性,展现了一些细腻的情感、女儿和母亲的和解,女儿得了幻谎症、母亲保护孩子深度自责后的谎言。
那座困住两个女主的老宅,到底是守护的堡垒,还是囚禁痛苦的牢笼?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以为撒谎就可以让失去父亲的自己好过一些,求助一个恶魔改变时间线、结果反倒被揭开最不愿面对的伤疤、直中人性的要害,这种设定与恐怖悬疑型材高度契合。”
“这并非简单的‘一个女人对抗一个变态女人’的暴力冲突。其中夹带着女孩因自责欺骗了自己、将过错归咎于母亲,这个错误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救赎和面对。”女演员坦言,此前自己的解读视角多聚焦于表面冲突,没有深入挖掘角色与故事情感内核,才发现还藏有如此细腻深刻的精神蜕变脉络。
随着交流逐渐深入,导演分享“电影初稿的灵感来源于‘对过去错误的执念’。他更希望将目光聚焦于情感层面,去展现母女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以及她们充满艰辛却又怀揣希望的救赎之路。这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灵魂,而时空设定不过是服务叙事的巧妙工具。”
林知夏好奇“怎么变动那么多?”
李忠浩无奈地叹了口气:"没办法,为了迎合市场删改了很多,剧本仓的促改成了商业片、就怕错过资方支持。实在来不及细致打磨,快速推进项目才是最实在的。”
“电影本就是妥协的产物。在韩国这巴掌大的市场里,李沧东只有一个,可就算是他,新作上映时影院排片表上也不过是个不起眼的角落、大众宁愿为狗血爱情片挤破头,也不愿花两小时琢磨镜头背后的人生褶皱。”导演拍拍女演员的肩、只留下这句话。
“夏夏、真正厉害的创作者,恰恰能在妥协里开出花来。纯正的理想主义是少数,就算心怀理想,也要经过现实主义的淬火。”向日葵精劝慰着林知夏、怕她心中的小火苗被浇灭。
“这很正常,无论怎样,都要先存活下去,才能有新生。”林知夏接受良好,她哪有那么脆弱,如果这都接受不了,那还在外面混什么?
之前她把创作想得太过纯粹、可那些被删减的情节、被迫迎合的桥段,不都是成长路上必经的试炼。没关系,年轻人不就靠着一股不服输的莽劲,边碰壁边往前闯吗?
“Ok,cut”李忠浩转头问身旁的摄像,“刚刚那个特写镜头拍到了没?”摄像调出刚拍的画面拿给他看。此刻、屏幕里的林知夏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原本的群戏、全沦为她的陪衬。
凭借多年的拍摄经验,摄像导演给了林知夏至少三个特写镜头,一个拍全身,一个聚焦面部,最为关键的是眼神、林知夏把吴英淑演活了、像是被吴英淑的魂魄附了体,透着偏执与疯狂。
导演很是满意“全体再来一次,保一条,之后我们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