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人口增长,才让汉人从秦末乱世里缓过来,她想,大部分可以从现在就开始施行,等回咸阳开会的时候可以提一提。十五税一实在太低,战争期间是做不到的,但是分田宅什么的都可以先弄,毕竟关中土地广阔。
nbsp;nbsp;nbsp;nbsp;秦汉女子是分田的,桑榆田20亩,出嫁再分20亩,十五未嫁就得罚税,因为人口过于稀少,这条得改改,过于强制性要求,况且早孕小孩也不健康。
nbsp;nbsp;nbsp;nbsp;农业社会女子很少有不嫁的,毕竟嫁汉,穿衣吃饭,田地庄稼,是需要男人去耕耘的,家里兵役徭役,女子总不能自己去。
nbsp;nbsp;nbsp;nbsp;还有最重要的儿女养老,不能以现代标准看古代,古代人没有科技树,朝庭不苦一苦百姓已经是不错了,他们的老年,全指望儿女孝顺。
nbsp;nbsp;nbsp;nbsp;况且古代人真的想过现代生活,放弃他们宽阔的宅院去挤钢铁森林?
nbsp;nbsp;nbsp;nbsp;她觉得未必,那对于他们来说,是流民。古代人口稀少,汉人尚武,寡妇是很难过日子的,要独自养儿女,还要防盗贼,所以村妇泼辣。
nbsp;nbsp;nbsp;nbsp;宋明之后要求女性温顺,汉唐的女人可不什么好惹的。
nbsp;nbsp;nbsp;nbsp;她幸运的来了汉,而不是宋明清女性的恶梦时代,唐代时女性连田地都不分了,失了立身之本的女性,恶运就开始了。
nbsp;nbsp;nbsp;nbsp;魏倩看了看马蹄,她想水泥地也不能弄,驰道泥地是最适合马蹄与牛蹄的,不然太坚固伤蹄子,牛马不乐意走也废,但是水泥可以用来建房子与堤坝,这样更为坚固。这些木头房子修起来容易,但烧毁更容易。
nbsp;nbsp;nbsp;nbsp;砖瓦房挺好的,但是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先让人们不饿死。幸亏人少,这片土地资源充足,也没到灾年,黔首们没有压榨,活下来并不艰难。
nbsp;nbsp;nbsp;nbsp;魏倩每到一座城池,不仅帮忙修房子,还将设计好的农具,炼好的铁器农具分了下去,因为她先前献上的炼铁术,刘邦虽然没钱粮可分,但他有铁,能让黔首们不那么辛苦。
nbsp;nbsp;nbsp;nbsp;墨家人看了她的图纸,做好曲辕犁,魏倩将图纸送了他们,“这个以后百姓们要买你们就做,价格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卖的时候你们再将我说的施肥之法告诉他们。”
nbsp;nbsp;nbsp;nbsp;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时候地广人稀,房子与土地就是用来住的,家家户户院子还不小,大家都无所谓,汉王要的是人,房地送起来很是大方。给士兵们都规划好新地了,但水稻田地是稀缺的,因为水源稀缺,楚地富裕也是因为水源富裕。
nbsp;nbsp;nbsp;nbsp;农具送也是放村老那里,一个村送几个,可以借用,有钱就买,县衙里能买,价格很低,只是为了百姓能珍惜,因为免费的东西发了,黔首们是不会爱惜的,发多了以后不给还会怪上。
nbsp;nbsp;nbsp;nbsp;升米恩斗米仇,她不能图一时百姓的感恩戴德,就把锅往后面甩,刘邦能是因为他相信后人的智慧,他得前人的名声。但魏倩才十六,后人也是她,她不想给未来的自己找麻烦。
nbsp;nbsp;nbsp;nbsp;其实在魏倩把面食做法教给世人后,秦人对稻田就没那么深的执念,毕竟秦地找水并不容易,才一年就get到面食的老秦人。
nbsp;nbsp;nbsp;nbsp;非常喜欢,于是水稻只有水源地种,主粮已种了粟麦,豆食一直是老秦人的主粮,魏倩的豆腐,豆油,豆腐渣给老秦人添了不少味。
nbsp;nbsp;nbsp;nbsp;她去修缮时关中父老还给她煮上了臊子面与油泼面,还有发过酵的肉夹馍。以前秦人的肉夹馍是没有发酵的,很硬,现在味道好太多了。
nbsp;nbsp;nbsp;nbsp;而且这些主食好种,并不像水稻那么麻烦,魏倩不知道,她一个小举动,真的做到了活人无数。老秦人很欢迎她,她去哪百姓都为她捧上花环,魏倩忙得很累也很有成就感。
nbsp;nbsp;nbsp;nbsp;春耕就要开始了,并不是每一家都买得起牛,富农很少,但也不是每一家都种水稻,所以曲辕犁在秦地销量一般,但秦人也爱。
nbsp;nbsp;nbsp;nbsp;反而是锄头衙门卖得很好,黔首们看价格很低,他们是知道铁有多贵的,以为是汉王补贴他们,咬咬牙怎么也挤出钱来多买几把锄头。
nbsp;nbsp;nbsp;nbsp;但曲辕犁在楚地迅速火起来,楚地稻田很是好用,墨家人给天下黔首价格都一样低,不分国界大小。锄头只有汉地县衙可以靠户籍买,因为铁器不能流通,尤其是乱世。
nbsp;nbsp;nbsp;nbsp;魏倩在关中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修缮过去,她甚至把士兵与沛县的将士们都动员起来了,关中父老对修皇帝的陵墓有意见,但对修自己家是很热情的,纷纷拿出了专业的基建水平,他们手上有了冻疮也不在乎,魏倩修缮的时候把火炕修进汉地每一户。
nbsp;nbsp;nbsp;nbsp;他们听说汉军的军功制,想要自己孩子参军,魏倩摇摇头,她不知道军队的事,如果需要士兵,自然会在关中招募的。
nbsp;nbsp;nbsp;nbsp;魏倩想这时代人实在太朴实了,刘邦只是画了个饼,当兵人大多是十八至二十五的青壮,有了军功等到四十五才有钱粮拿,平时只有吃穿,与退伍时的一起结的极少军响。他们竟丝毫不怕汉王不兑诺。
nbsp;nbsp;nbsp;nbsp;这是因为魏倩被现代狡诈的饼整多了,这时代别说百姓没想到刘邦不兑现,毕竟说了汉在他们就有,刘邦也没想过不兑现,这时代对许诺,誓言都怀有敬畏,且都讲信义,如果只说不做,会被人往死里骂的。刘秀指洛水为誓,再离谱也遵守。后来司马家把天下人的信义都败完了,洛水为誓也成了笑话。
nbsp;nbsp;nbsp;nbsp;此时的关中没有外来人口,秦人排外又被六国排外,除了关中,无处可去,所以并没有逃难,加上秦人觉得汉王厚道,为他们修缮屋舍,重新分田地,把贵族们占有的民田还给他们,于是他们还是在关中生活,从深山里搬出来。
nbsp;nbsp;nbsp;nbsp;咸阳的萧何最近被一个叫韩信的少年人烦到头大,这人犯事找上夏侯婴,滕公看他是个壮士,说话又有条理,免去了他的刑罚,带给萧何。结果可给萧何摊上事了,天天被问什么时候带他去见汉王,啊,汉王是他说见就见的吗?忙着呢。
nbsp;nbsp;nbsp;nbsp;但萧何还是带他去见刘邦,刘邦灯下一边看书,一边泡着脚呢,看了这个过分年轻的少年,有几分眼熟。
nbsp;nbsp;nbsp;nbsp;“你叫什么名字?”
nbsp;nbsp;nbsp;nbsp;“韩信。”
nbsp;nbsp;nbsp;nbsp;刘邦想了一会,哦,那年被项羽嘲讽为胯夫的韩信,淮阴人士。
nbsp;nbsp;nbsp;nbsp;“我记得你,你不是在项羽那当执戟郎吗?”
nbsp;nbsp;nbsp;nbsp;“项羽不识英雄,信数次献策而不用,故而来投奔汉王。”
nbsp;nbsp;nbsp;nbsp;刘邦看了看这实在人,想了想,“既然壮士慕名远来,那就在丞相那,做个治
nbsp;nbsp;nbsp;nbsp;粟都尉吧。”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行了,你出去吧。”他泡脚呢,不是刘邦勤奋看书,而是他在恶补,他都当王了,要是被人知道字没认全,岂不是被外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