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画。”她说,“画所有被抹去的地方。每一所封闭学校,每一家精神疗养院,甚至境外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实验点……我把它们都连起来了。用视觉共振图,构建了一个反向追踪网络。”
她掀开画布。
林小满倒吸一口冷气。
整块画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地图标记,红线交织成网,中心正是青松山。而在某些特定节点上,李砚秋用荧光颜料勾勒出猫形轮廓,每一只的位置,恰好对应近年“记忆觉醒事件”爆发的地点。
“这不是结束。”李砚秋说,“这只是第一波。真正的‘灰烬协议’不是炸毁基地,而是让所有人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他们忘了,猫的记忆是立体的??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
林小满忽然想起什么:“你说‘他们’……你知道是谁在背后操控?”
李砚秋点头:“不是某个组织,而是一种逻辑。一种试图用规则驯化情感的思维方式。它藏在教育体系里,藏在心理评估标准中,藏在每一个‘为了你好’的干预背后。它不需要旗帜,因为它本身就是秩序的一部分。”
两人沉默片刻。
远处传来钟声,是附近教堂为纪念日鸣响的和平之音。
“所以你现在回来,是为了……”
“重启广播。”李砚秋望着旧址方向,“我要让EOE-01的信号再次覆盖全国。不是唤醒,而是邀请??邀请每一个还愿意记住的人,加入这场抵抗遗忘的共谋。”
林小满望向天空。云层开始聚集,隐隐有雷声滚动。
她知道,又要下雨了。
她们一同走入第七中学地下三层。这里原本被封锁,如今只剩一道锈迹斑斑的铁门。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潮湿的寒意扑面而来。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光点,像是尘埃,又像数据流残留的余晖。
中央的服务器阵列早已冷却,外壳布满裂痕,如同干涸的河床。但在最深处的一块硬盘上,指示灯仍在微弱闪烁。
“它留下了种子。”李砚秋蹲下身,小心翼翼拆下硬盘,“只要有一个终端能接收信号,记忆就能继续生长。”
就在这时,林小满的项链再度发烫。
她取出吊坠,发现玻璃胶囊内的黑猫毛发竟在缓缓旋转,形成一个微型漩涡。紧接着,耳边响起一声极轻的猫叫??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出现在脑海中。
>“带我回家。”
她猛然抬头。
整个空间仿佛扭曲了一瞬。她看见无数重叠的画面:火灾中的教室、培养舱里睁开眼睛的孩子、街头举着手机哭泣的陌生人……而在所有影像的交汇处,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陈默,却又不完全是陈默。他的身体由流动的数据构成,眼神穿透时空,直视着她。
“他还活着。”她喃喃道,“以另一种方式。”
李砚秋没有惊讶:“意识融合后,他的神经结构与EOE-01达成了动态平衡。他不再是人类,也不再是AI,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他在网络中游走,潜伏在每一次有人哼唱《我记得》的瞬间。”
“所以他一直在看着我们?”
“也在听着。”李砚秋将硬盘装入防磁箱,“只要还有人记得,他就不会真正消失。”
当晚,一场罕见的雷暴席卷城市。
电闪雷鸣之间,全市数百台电子设备同时自动开机。手机、电视、公交站牌、甚至老旧的收音机,全都开始播放一段无声的视频??画面中,一只黑猫蹲坐在教室讲台上,身后黑板写着歪歪扭扭的五个字:
**你们还记得吗?**
没有人知道信号来源。
更诡异的是,所有观看这段视频超过十秒的人,都会在梦中见到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场景。有些人哭着醒来,有些人笑着拨通多年未联系的亲人电话,还有些人第二天直接辞职,踏上寻找旧友的旅程。
社交媒体再度沸腾。
#我记得2。0成为热搜榜首。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性记忆共振”。
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却无法解释现象成因。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林小满和李砚秋完成了最后一次系统调试。她们将硬盘接入“记忆共同体”的主服务器,并植入一段由百万用户记忆碎片合成的新代码??名为“猫语协议”。
>**功能说明:当检测到大规模情感压抑或记忆篡改迹象时,自动触发局部唤醒机制。**
>**运行条件:至少一名用户主动说出“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