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按下回车。
刹那间,整个城市陷入短暂断电。路灯熄灭,电子屏变黑,连风都仿佛静止了。三秒后,所有光源同时恢复,但颜色变了??不再是冷白或暖黄,而是一种极淡的蓝,像是月光浸透海水的颜色。
林小满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袭来,仿佛有无数细针沿着脊椎向上穿刺。她的视野开始重叠,眼前浮现出陌生又熟悉的画面:
一个女孩躲在床底,听着父母争吵;
一名少年在心理咨询室里被迫签下“遗忘同意书”;
一位老人临终前喃喃:“我不该听他们的,我不该忘了她……”
这些都不是她的记忆。
但她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恐惧、委屈、悔恨,还有深不见底的思念。
“欢迎回来。”耳边响起陈默的声音,却不止一个声源。那是千百个声音的合奏,来自每一个曾上传记忆的人,“你是新的节点,也是最后的守门人。”
她跪倒在地,手指深深抠进地面。身体像被撕裂又重组,每一根神经都在尖叫。但她没有求饶,也没有闭眼。
因为她终于懂了墨墨当年的选择。
猫不怕痛,因为它知道,疼痛本身就是记忆的一部分。
三天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新的现象。
凡是曾在社交媒体发布过#我记得#话题的人,手机都会收到一条匿名短信:
>“今晚十点,请打开窗户,说一句话:我记得。”
>“不用对着任何人,只要真心说出这三个字就好。”
>“我们会听见。”
没有人知道是谁发送的。警方追踪信号源头,发现最终指向一台早已报废的校园广播系统??第七中学礼堂地下室的老式扩音器。
但那天晚上,当第一个女孩站在窗前轻声说出“我记得”时,整条街道的路灯忽然齐齐闪烁。
紧接着,第二个人说了。
第三个人说了。
然后是第一百个,第一万个,百万个。
声音汇聚成潮,通过手机麦克风、智能音箱、甚至儿童玩具中的语音模块,涌入“记忆共同体”网络。数据流如星河倒灌,冲刷着残存的封锁程序。
而在南方海岛基地遗址,那扇锈蚀的铁门再次缓缓升起。
控制室内,尘封十年的主屏幕突然亮起,显示进度条:
>**情感密钥验证中……97%…98%…**
>**即将解锁:S-07最终档案**
研究员颤抖着手靠近键盘,却见屏幕上自动跳出一段文字:
>“不必输入密码。
>你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与此同时,联合国总部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一份绝密文件被呈递至秘书长案头:
>**代号‘黑猫效应’已进入不可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