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查明,辽东抚顺之变,实为燕王府旧部勾结奸官,伪造边患,图谋扰乱朝纲。其所用毒煤、假令符、贿官册,皆指向同一黑网。此非个别逆贼所为,乃蓄谋已久之国贼阴谋。若不速断,恐社稷倾覆于旦夕之间!”
奏疏抵京当夜,紫禁城再度闭门谢客。
朱元璋召朱标单独入见,父子对坐良久,终未言语。临别时,老皇帝只留下一句:“明日早朝,你可再提此事。但朕只问你一句??若削燕王权,天下可安否?若不能,谁来担这分裂之责?”
朱标跪地叩首:“儿臣不敢言万全,唯知若纵容奸谋,必致祸乱更深。宁负一人,不负万民。”
翌日清晨,奉天殿钟鼓齐鸣。
百官列班而立,气氛凝重如铅。朱标出列,正欲启奏,忽闻殿外喧哗。一名内侍踉跄奔入,双手捧着一只染血木匣:“启禀陛下!蓟州快马送达??赵九渊首级已至,随匣附书,乃燕王亲笔!”
朱元璋挥手示意打开。匣中头颅面目依稀可辨,确为赵九渊。信中朱棣泣诉忠诚,称已斩逆贼祭旗,誓死捍卫北疆,并主动请求削减护卫三千,以示无野心。
群臣哗然。
有人低声赞叹:“燕王果真忠孝两全!”
亦有老臣唏嘘:“骨肉相疑,痛何如哉!”
朱标立于阶前,浑身冰冷。他知道,这一招太狠??杀人灭口,自损示诚,既洗清嫌疑,又博取同情,还将“逼迫兄弟”的罪名悄然转嫁于东宫。
他正欲再辩,忽见董桂花大步踏入殿门,甲胄未解,风尘满面。
“臣,有本急奏!”他声音如雷,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而落。
朱元璋抬眼:“讲。”
董桂花双膝跪地,高举铁匣:“臣奉命查案,今得确证三十六项,皆可证燕王私养死士、伪造军情、贿赂官员、投放毒物,图谋颠覆新政,制造内乱!此非误会,非误判,乃是蓄意谋逆!”
满殿寂然。
董桂花一一陈词:
-抚顺死者口中蜂窝煤残渣,经比对,产自北平西山某私窑,该窑账册显示,每月向燕王府输送五百斤原煤;
-黑市毒炉所用耐火砖,夹层含“白霜土”,供应商名录竟有户部盖印批准文书;
-李承恩被捕前曾寄出密函,收件人为燕王府长史,信中直言“伪边患成,则南政必衰”;
-更有锦衣卫细作证实,三年来燕王府暗中招募流民三万余人,编为“屯田营”,实为私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陛下!”董桂花仰首直视龙座,“此非藩王,乃国中之国!若再姑息,不出五年,必有靖难之祸!”
朱元璋面色铁青,久久不语。
就在此时,殿外又报:
**云南急奏??缅人犯境,杀我边民三百,现屯兵怒江,索要贡赋!**
紧接着,四川巡抚加急文书至:
**汉中大疫,疑因食用霉变官粮,已病倒千余人,死者逾百!民间传言,乃‘煤毒蔓延’所致!**
再报:
**江南漕运堵塞,粮船滞留扬州半月,因‘炉火学堂’占道施工,百姓围堵抗议!**
一道道军情雪片般飞入奉天殿,仿佛天地同怒,乱象齐发。
朱元璋猛然站起,眼中血丝密布:“你们tell我,这是巧合?还是天意?”
无人应答。
朱标双拳紧握,终于明白??这不是失控,而是精心设计的总攻。多线并发,真假难辨,让朝廷疲于应对,最终不得不暂缓新政、收缩防线、倚重藩王。而朱棣,只需静静等待,便可名正言顺接管兵权。
“父皇。”朱标上前一步,“儿臣请命,即刻成立‘新政应急署’,统筹应对诸事:
一、派太医院chief医官赴汉中,公开验粮、治病、辟谣;
二、命工部立即疏通漕运,同时允许百姓参与监督工程进度;
三、调神机营一部协防云南,但以‘轮训’名义出兵,避免刺激缅人升级战事;
四、最重要的是??开放六部档案,允许东宫监察组彻查近三年所有官粮采购记录,揪出背后黑手!”
朱元璋盯着他,良久,缓缓点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