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点,方言家四合院。
从外边回来的路上,方言还顺便在菜市场去买了一些菜。
这次去山西那边,票没用掉,钱也没用掉。
不光是带身上的票和钱没用,甚至回来后还多了不一些。
都是。。。
夜色如墨,酒泉的风穿过废弃研究所的断壁残垣,发出低沉呜咽。
我站在控制室中央,手中紧握那卷磁带的复制品??原件已被国安部封存于最高机密库房。
朱韵站在我身旁,她的手指轻轻抚过授时钟表面的刻字,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时间本身:“LZY……他早就知道我们会来。”
“不止是知道。”
我低声说,“他在等。”
我们没有立刻离开。
这间屋子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种信念的传递。
林知远用一台不会停摆的钟、一段藏在暗格里的录音、三处分散的证据链,构建了一个跨越四十六年的信任网络。
他不相信权力,也不迷信制度,但他相信??总有人会追问。
而我们现在,正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回到北京后,一切进入新的节奏。
“追光”
专案组全面启动,由中央直接督导,联合科技、公安、外交、国安多部门协同推进。
第一批被约谈的是八十年代初参与核技术论文发表的几位老专家。
其中一人在面对原始手稿比对时当场落泪:“我不知道那是林知远的东西……当时上面说这是‘集体攻关成果’,让我们署名只是为了‘稳定队伍’。”
另一人则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四个字:“我有罪。”
与此同时,《为国隐姓》引发的国际舆论持续发酵。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公开呼吁成立“昆仑计划真相委员会”
,并提议将相关技术档案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专题报道,标题赫然写着:“中国失落的原子弹之父”
。
国内反应却愈发复杂。
那篇题为《警惕借‘历史还原’之名行‘虚无主义’之实》的文章之后,又有数篇类似调性的评论陆续出现,甚至开始影射我和朱韵是“受境外学术势力操控的历史解构者”
。
社交平台上,一些账号开始散布谣言,称“拾穗者”
接受了某西方基金会千万级资助,目的是否定我国自主科研能力。
陈岩打来电话时语气凝重:“你们已经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
虽然目前没有实质限制,但接下来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有些人,不想让这段历史浮出水面。”
“他们怕的不是真相。”
我说,“是真相带来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