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
一旦“昆仑计划”
的真实历程被彻底揭露,牵涉的不仅是几个已退休高官的名誉问题,更是对整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科技体制运行逻辑的一次清算。
那些靠窃取成果上位的人、那些以“集体名义”
抹杀个体贡献的决策者、那些借封锁信息换取政治资本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合法性根基都将动摇。
而这,正是他们最恐惧的地方。
就在局势胶着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孙婉清的女儿,在母亲去世三个月后,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从未示人的日记。
她通过纪念馆工作人员联系到我,约定在成都见面。
雨后的宽窄巷子弥漫着湿漉漉的茶香。
我们在一家老茶馆二楼坐下,窗外竹影婆娑。
她将一本泛黄的硬皮笔记本推到我面前:“这是我妈最后几年写的。
她说,如果有一天你来了,就把这个交给你。”
我翻开第一页,字迹颤抖却清晰:
>“1977年10月3日,晴。
今天我去基地送饭,看见老董和林知远在实验室门口争执。
我没听清内容,但老董脸色很难看。
后来林知远对我说:‘如果我出了事,请你一定要把东西交给赵承志。
’我说好。
可第二天他就消失了……”
我的心跳骤然加快。
继续往下读:
>“他们说他‘思想有问题’,送去审查。
没人敢提他的名字。
但我记得他说的话。
我在厨房灶台后面挖了个洞,把那个U盘塞进了砖缝里??他说那里面是所有实验视频的备份,加密过的。
密码是……‘风不说谎’。”
U盘?1977年?
我猛然意识到:这不是现代意义上的U盘,而是某种存储介质的代称。
那个年代,能长期保存影像数据的只有两种可能:胶片或磁带。
而“加密”
一词,则极可能是林知远为了便于记忆所设的口令式保护机制。
“你知道灶台在哪吗?”
我急切地问。
她点头:“旧基地还在,虽然荒废了,但我每年清明都去祭拜。
灶台……我记得,是在生活区东侧的小食堂。”
当天夜里,我们便启程赶往青海金银滩??当年“昆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