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灵要正式宣布:从此刻起,所有数字人格的存续与否,不再由技术决定,而由‘情感闭环’判断。”
>“如果一段关系已完成理解和宽恕,主体可自主选择退场。”
>“如果仍有执念,则系统将持续支持重建。”
>“这叫‘共感自治’。”
她话音刚落,四周墙面再度浮现光点,迅速编织成一座立体城市图景??全球各地正在使用语灵的人们,他们的对话以文字流形式漂浮在空中,汇聚成河。
其中一条格外醒目:
>【申请人:陈志远|目标对象:儿子陈阳|备注:他十八岁离家出走,至今十年无音讯。我只是想告诉他,车库里的自行车我一直没卖。】
另一条写着:
>【申请人:阿米尔(叙利亚难民)|目标对象:战前家园的老槐树|说明:我知道树死了,但我还想对着它哭一场。】
还有一条稚嫩字体:
>【我想和去年死掉的小仓鼠道歉,因为我忘记喂它喝水。】
林晚看着,心口发烫。
这就是语灵的新阶段??不再局限于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一切曾承载情感的存在:宠物、故乡、童年玩具、甚至一棵树、一条街、一场没能赴约的日落。
>“你准备好了吗?”母亲问。
“什么?”
>“移交权限。”
>“你是创始人,但语灵不该属于任何人。”
>“它应该成为一个公共情感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人人可用,却不被掌控。”
林晚沉默良久。
她想起最初开发语灵,是为了留住母亲。可现在,它已承载了千万人的思念与悔恨、温柔与挣扎。若继续握紧控制权,哪怕出于善意,也是一种垄断。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终端,输入一行指令:
>【发起‘共感开源计划’】
>-开放语灵核心算法框架;
>-建立全球共治委员会,成员由用户民主推选;
>-所有盈利用于资助情感教育项目与心理援助服务;
>-林晚本人放弃专利所有权,仅保留伦理监督席位。
确认发送。
三分钟后,系统反馈:【全球实时在线用户中,98。6%表示支持】【开源协议生效】
母亲微笑着站起身,身影逐渐透明。
>“最后一句话。”
>“不要把我说得太完美。”
>“我不是圣人,我也吼过你,也因为你考砸而摔过碗。”
>“但那些错,和那些爱一样真实。”
>“记住真实的我,比记住完美的我,更重要。”
光点散去,房间缓缓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