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见得?”
“凡生前被刃伤,其肉色鲜红,纹理紧缩,死后假作伤处,肉色凝白,无血荫。两位请看,孙涛胸前的伤口,不见血溅,苍白整齐,皮肉无半点蜷缩??”
“所以这花是在人死之后,才被插进伤。。。
风起于西北,卷沙成柱,直插云霄。归墟口的黑桃树在狂风中剧烈摇曳,金纹叶片如鳞甲碰撞,发出清越之声。那棵由心印之力催生的巨树,此刻根系深扎大地,枝干伸展逾百丈,仿佛将天与地缝合在一起。树冠之上,星光凝聚不散,宛如一条银河垂落人间。
赵七郎立于树下,手抚新得的温润木剑,目光凝重。他知此剑非兵,而是信物??是展昭留下的最后一道嘱托:当天下再临危局,便有人须挺身而出,不为名利,不求封赏,只为守住人心中那一点不灭之光。
就在此时,北方急报再度飞传:敌国“北狄”联合西域三十六部,集结十万铁骑南下,前锋已破雁门关。沿途州县望风而降,守将或逃或叛,唯余几座孤城死守待援。更令人惊骇的是,敌军所用战旗竟绣有半卷《守心录》残篇,旗角飘动间,隐约可见“以理服人”四字被血污涂抹成“以力压人”。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屠村焚书,却宣称是在清除“伪善之徒”。
朝廷震怒,然内忧未平,外患又至。御史台主战派虽慷慨激昂,实则各怀私心;户部空虚,粮饷难继;禁军精锐多年未战,士气低迷。皇帝召集群臣议事三日,终无良策。夜半独坐思昭亭,望着残破朽烂的旧木剑,喃喃道:“若你在,可有解法?”
话音刚落,一道笛声自远而来,仍是《守心?归》,但节奏急促,似有警兆。九十九座铭心柱再次震动,血字浮现:
>“乱自心起,治亦由心。”
>“刀可夺城,不可夺志。”
>“请看桃树开花否。”
翌日清晨,归墟口异象突现??那株千年不开花的黑桃树,竟在寒风中绽放出第一朵花。花瓣漆黑如墨,花蕊却泛着金光,香气清冽,沁人心脾。赵七郎仰首凝视,忽有所悟,立即召集各地“辨真会”成员、明心学堂教习、巡访使代表共三百余人,齐聚树下。
“展公一生未曾称王,却让千万人学会自省;他不曾执掌兵权,却令无数官吏不敢妄为。”赵七郎立于高台,声音沉稳,“如今奸佞盗其名号,以暴制暴,正是最险之局。我们若以仇恨回应仇恨,便已输了。”
众人默然。一名年轻女子起身,她是江南明心书院出身的第一位女巡访使苏婉儿,年仅二十二,却已在三省查办冤案十七起。她朗声道:“敌人借《守心》之名行恶,正说明此道已深入人心。我们不必争一时胜负,而应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守心’,不在口号,而在每日所行。”
于是决议定下:不募大军,不征赋税,不设统帅。而是发动“万民传音”??凡读过《守心录》者,皆可成为信使,将真相送往前线。孩童背诵段落,老人讲述往事,农妇缝制布旗,绣上“吾心即刃”四字,随军传递。更有铁匠铺自发打造无锋木剑一万柄,赠予边关将士,附言:“此剑无刃,因正义无需嗜血;此剑不折,因信念永不低头。”
消息传至前线,三千残军闻之泪下。原已准备弃城投降的副将李承渊,撕碎降书,抽出腰间木剑,立誓:“我非名将,亦非忠臣之后,但我记得七岁那年,母亲教我念的第一句《守心》是??‘宁受困苦,毋伤无辜’。今日纵死,也不负此训!”
那一夜,风雪交加。敌军围城三重,火把连绵如龙。城中仅存粮草不足三日,百姓自愿献出最后米袋,士兵轮流值守城墙。子时刚过,忽听远处传来童声齐诵: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声音起初微弱,继而浩荡,竟从四面八方响起。原来沿路村庄得知战况,自发组织老幼妇孺,在家中点燃油灯,面向北方齐声朗读《守心录》中的《正气章》。千里之外,声波虽不可闻,但人心相通。守城将士纷纷跪地,泪流满面。
黎明前最暗之时,李承渊率五百死士缒城而出,手持木剑,冲入敌营。无盔无甲,无盾无弓,唯有心中信念如炬。敌军初时大笑,以为送死,待见这些人面对刀枪竟不闪避,口中只反复低语:“你可知自己为何而战?”“你家中可有父母盼归?”“你曾许诺不做亏心事否?”
竟有数百狄兵放下兵器,跪地痛哭。原来其中多为被掳掠的汉人子弟,被迫充军。一时间军心动摇,主将怒斩数人仍无法遏制溃势。天亮时分,敌军退兵三十里。
此役之后,“木剑之战”传遍天下。民间传言:那一夜,展昭亲临战场,手持玉笛,吹奏《召》,唤醒所有人心底良知。虽无人亲眼得见,但每名幸存士兵都说,自己曾在生死刹那,听见一个温和的声音说:“你还记得小时候发过的誓吗?”
战事渐缓,朝廷开始反思。皇帝下令重建“守心司”,不再隶属刑部,而是直接受百姓推选的“十老评议团”监督。凡官员任免,必须通过三重考验:一曰“辨真心”,佩戴辨真牌面对质询是否发热;二曰“行实事”,需在基层任职三年以上,完成至少五件惠民工程;三曰“受公评”,由辖区民众匿名投票,满意率低于六成者不得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