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波就此停息,但其实哪方都不太满意。
平西郡王府觉得自家孩子没错。
但毕竟赵澹把赵朗的手咬出血了,而且惠妃的意思也是不要闹大,于是让人帮孩子抄书的同时,夫妻两个关起门来商议了一下,觉得还是太孙之位要紧,便命人给惠妃、赵朗、赵昶、赵烨以及当时在场的朝臣子弟们都送了礼。
接下来的两日也没让儿子出门,做足了表面功夫。
而平宁郡王则觉得自家很冤。
明明是赵澹挑衅在先,而且还把赵朗的手咬出了血,但因为赵朗言语不当,结果就是他受了重罚,也不知道此事会不会影响孩子在天佑帝心中的印象。
他思来想去,觉得都是王妃的错。
若不是她放纵孩子在前,不教他尊卑礼节,然后在御前又不言不语像个木头人一般,自己岂能被平西郡王夫妻俩奚落?
于是两人大吵了一架。
一个说“都是你没教好孩子,不然他今天怎么会这样”。一个则讽刺“我以前是想过教他,毕竟是王府长子,可他那个亲娘上蹿下跳一天哭个七八回说我是生不出来的老母鸡,想要抢她儿子,然后你还站在他们母子那边。”
“呵,现在知道孩子交给那个贱人教养的下场了?迟了!”
平宁郡王妃还让平宁郡王将私底下收的礼退回去,不然将来没有什么好下场。但平宁郡王目光躲闪,扔下一句“你知道什么,莫要坏我好事”,然后甩袖走了。
剩下的赵昶及赵烨家里也并不平静。
安南郡王遗憾赵昶表现不佳,明明是在场年纪最大的,却没有第一时间解决两个堂弟的争端,以至于站在他们这边的朝臣颇有微词。而晋王则指着赵烨父子俩骂他们没出息,没在回话里添油加醋,结果错失了让赵朗和赵澹出局的大好机会。
至于一直关注此事的朝臣们,背地里也暗暗叹息。
四位王孙,好像都不怎么样啊。
……
闻人二也属于叹息中的一员。
他回到屋后便闷闷不乐,然后喝起了酒,等周遇之从御前回来的时候,他一杯接着一杯地往嘴里倒,喝得眼睛都有些迷茫了。
“……你知道吗?”
“其实我爹临死前给陛下上过一道折子。”
周遇之示意仆从关上门窗并退下,然后才好整以暇地回道:“哦,闻人太傅还给陛下上过折子?”这事发生在他掌管东厂之前,还真不知道。
闻人二苦笑,“我爹在折子里说,赵熙不堪为储。”
周遇之颇感意外。
他于心中默数了一下,孝敦太子是天佑二十六年去世的,两年后赵熙被立为太子。而那个时候闻人太傅已离开了朝堂,并于天佑二十九年逝世。所以折子应该是赵熙被立为太子之后,也就是天佑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间写的。
闻人太傅是帝师,亦是太子师。
当年宗室子入宫的时候,教导他们的大儒里便以闻人太傅为首,往后多年亦是如此,所以闻人太傅对诸位宗室子可谓是知之甚深。甚至最后陛下择定成王长子赵平安为储君,据说就有闻人太傅的谏言在里面。
所以闻人太傅不赞成赵熙成为储君?
那他的眼光还真不错,事实证明赵熙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无君无父、无情无义的东西,眼下正在皇陵那边受苦呢。
周遇之点头,“太傅真知灼见。”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