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其他地方。
听闻周督主将要前往幽州,沿途有意攀附的人翘首以盼,早早地就准备好了厚礼,并且时刻留意着他们的动向。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有些人不屑于与宦官往来,而有些人又不得不捏着鼻子讨好,另外还有一些或是看周遇之不顺眼,或是背后有人撑腰,想要给他点颜色瞧瞧……前者周遇之冷面以待,后者则被他不动声色地化解了。
周冬冬一直跟在周遇之身边,所以这样的情形也看在眼里。
看着看着,他便好奇地问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爹,怎么这么多人给你送礼啊?”
“在京城的时候送,我们上回去寿陵祭祀的时候也送,现在去幽州又送。他们为什么老是给爹你送礼,现在不是你的生辰呀。”
在周冬冬的印象里,他收到的礼物分为两种。一种叫做“见面礼”,比如和闻人叔叔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自己就收到了他送的玉佩。另外一种则是“生辰礼”,他每年生辰都能收到很多礼物,是一年一次的大事。
但现在不是爹的生辰,他也收到了很多礼物。
非常多,比在京城还多!
所以周冬冬实在是很好奇。
彼时的周遇之正在查看黄州的锦衣卫以及东厂番役们递上来的密信,本想含糊地应付过去,但转念又想起了儿子将来要成为明君。既然是明君,那必然得明白官场上的事,不能因为他年纪小便含糊以对。
于是便道:“他们有求于我,所以便送上厚礼。”这也是惯例了,外头的官员每年都要送礼入京,美其名曰“冰敬”、“炭敬”。若是遇上京官出巡,那地方官送上的“程仪”更是不菲,就比如他这次收到的。
有些人一年的俸禄都买不起礼物中的一件,礼从何来不问自知。
周冬冬听得皱起了小眉头,用自己的话总结,“从百姓那里抢钱,买礼物送给爹,让爹不要把他们欺负百姓的事说出去……”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欺负百姓啊?”这不就是夫子口中的“多此一举”了吗?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于是用自己乌溜溜的眼睛看向了爹。
周遇之耐心解释。
从“人皆有私”讲到“苛捐杂税”,从“买官卖官”讲到“收受贿赂”,最后让儿子明白了哪些人送给自己的东西,不过是他们所得的十之一二罢了。
周冬冬哼了一声,“他们坏!”
然后也不知道他从中悟到了什么,仰着脸道:“爹,我会好好建设封地,完成葵花老师的任务,让封地变得很好很好的,让爹不缺钱花。所以以后谁再抢百姓的钱给爹送礼,爹你就将他们抓起来好不好?”
周遇之想了想回答:“先记下,以后再抓。”
周冬冬高兴了。
除了送礼之外,还有一些人来求新粮种。
自从红薯出世以后,大部分人都对这种新粮种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名下有田地的人,每个都想弄来种种看。
但在这之前,新粮种都被周遇之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就连户部也没有讨得了好,所以想要新粮种的人只能求上门。
对此周遇之带着周冬冬,每个都会见上一见。
按照往常,这些人周遇之都不会理会,除非他们送上了他感兴趣的礼物。但如今有儿子的“大事”在前,这些人只要理由正当,秉性正直的人他会给一两颗红薯,并且让人告诉他们种植方法。而那些奸滑小人,目的不在种地上的则一概拒绝。
而每次派发红薯种,他都会把“孝睿太子显灵、周冬冬获封泰宁侯”的事说一遍,一路走一路说。没有多久,周冬冬的声望便随孝睿太子一起响彻三地。
许多目不识丁的百姓们都知道了,有一个叫做“周冬冬”的孩子看到了孝睿太子殿下显灵,然后在他的坟头发现了红薯,为此还被封为了泰宁侯。
没错,就是青州的泰宁郡都成为了他的封地,泰宁郡的百姓们得益于这位小侯爷,也能和幽州的百姓们一起,抢先种上新粮种。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玉泉县。
周冬冬早就对自己的封地非常好奇了,趴在车窗上看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