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到了没有?”
“爹,怎么还没到啊?”
“咦,这个地方我好像见过,那条路也好像见过。爹,这里我感觉好熟悉啊,有些地方长得像我以前住的周家屯……”
“这里以前是叫做‘周家屯’,但现在改名为‘半坡村’了。”同样坐在马车上的周遇之一边解释一边将目光放在远处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色上,脸上的表情也有些复杂。
和那些发达之后便衣锦还乡,想方设法拉扯同乡的人相比,他并未给半坡村的人什么优待,甚至从未回来过。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认识的人已经死了大半,剩下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也是近乡情怯,就连父母的坟墓都是安排手下人迁移的。
他只听到手下们汇报,父母的尸骨已妥善安置,并且周家早已崩塌的祖宅也已重建,比那些富贵人家的都毫不逊色。
周冬冬并不知道周遇之的复杂心思,他得知这里原本也是叫做‘周家屯’之后更高兴了,扭头对周遇之道。
“那我跟爹住一个地方!”
“我们俩一样!”
等进了村,他还指着最显眼的那处宅院道:“爹,你家就是在这里吗?哇,我以前在周家屯也是住在这个位置,我爹说这里以前是周家祖宅。”
“我和爹住这边哦,对面住了伯伯一家。”
下了马车后就更不得了了,周冬冬拉着周遇之的手一间间屋子看过去,一会儿说这间屋子长得一样,是用来做什么什么的。一会儿又说这里应该要有一颗枣树,树下还要有一架秋千,因为另外一个家就是这样的,他小时候可爱玩秋千了。
至于门口的石狮子就更让他惊喜了,因为另外一个家没有,石狮子是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摆放的,周冬冬围着它们转了好几个圈。
等两人逛完,周遇之就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家”。
那个“家”里父母尚在,兄长也没有死在逃难的途中,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生活在周家屯。而后父母逐渐老去,兄长娶妻生子,‘自己’通过经商赚了一些钱,建了大宅院,多年后还有了一个孩子,名为‘冬冬’……
不过周遇之心志坚定,并不允许虚幻的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停留太久。所以等安顿下来后,他便和儿子一起召见了封地上的几位属下。
封地如今有三位管事。
其中两个是被周冬冬任命为正副属官的金秋和孙有才,另外一位名为刘梁,是被周遇之特意安排过来管水泥工坊及琉璃工坊的,周冬冬之前并未见过。
一进门,三人齐齐行礼:“属下等拜见督主、小少爷。”
周冬冬看了鼓励地望着自己的爹一眼,然后有模有样地道:“免礼,赐座。”
接下来便是工作进度汇报。
水泥工坊和琉璃工坊没什么困难,都在蒸蒸日上。自从幽州依靠“迷宫阵”给了匈奴人一击后,水泥的好处就在幽州以及临近的青州、黄州等地流传开来,每天都有人去铺子里购买。
他们或是用来修路,或是用来修宅院,虽然水泥卖得很便宜,但每个月都能给周冬冬带来不菲的收入。
琉璃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供不应求,所以现在琉璃工坊还是走精品路线,做出来的东西一部分送到京城,一部分则留在了玉泉县售卖。因为琉璃价高且不重,一个箱子便能装下好几件,所以很多外地客商来抢购,然后卖到其他地方。
靠着这两样东西,不但周冬冬日进斗金,封地收税也收得盆满钵满。
至于封地这边,也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在金秋和孙有才的努力下,如今封地上的百姓们可以吃饱饭了,得益于年初的开荒,许多人家家有余粮,最初借出去的粮食也在慢慢归还。此外因为取消了许多苛捐杂税,给封地干活还会发粮食,村民们的兜里渐渐地也有了钱,天天吃肉舍不得也做不到,但一两个月吃一次肉还是能行的。
正因如此,他们对周冬冬这位新领主非常拥护,还托金秋和孙有才给他送礼,虽然并不贵重,但都是百姓们觉得好的东西。
比如家里最甜的瓜、好吃的一块腊肉、从山上采的好蘑菇好药材等等。除此之外,村里的大娘大婶们还特地去城里扯了布,给他做了几身漂亮的衣服和鞋子。
周冬冬收到后非常高兴,特意穿了给爹看。